“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拿来形容眼下某些“标榜智能”的座驾,委实再贴切不过。
先讲个段子,前些日子跟一位老友闲聊,他说小区门外新开了一家“智臻洗车”店,兴冲冲跑进去体验,结果发现,所谓的“智臻”,不过是多了几块触屏,然后洗车师傅一边跟你插科打诨,一边挥汗如雨地手动洗车。敢问这算哪门子智能?顶多算“蒸汽波洗车”吧!
无独有偶,最近宝马5系长轴距版曜夜套装行将抵店,据说还加持了DeepSeek深度思考机能,消息一出,舆论场瞬间沸反盈天。车圈嘛,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总要热闹一番。墨化的外观,巨幅的屏幕,外加所谓的“深度思考”,乍听上去似乎颇为震慑,但细细咂摸,这当真能纾解我们用车的痼疾吗?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宝马此番推出的新款5系,主要在形制上做了一番雕琢,譬如将进气格栅、车窗边框悉数涂成玄色,观感上更富动感。内饰也做了迭代,双联屏已成标配,并加载了最新的iDrive系统。关键来了,这个“DeepSeek深度思考机能”,据称能联网释疑解惑,提供智能交互体验。
问题恰恰出在这儿。“智能交互”这四个字,如今已被厂商们玩弄得近乎糜烂。说穿了,不就是车载语音助手,能跟你侃大山、播播乐曲、导导航航。可问题是,现如今的车载语音助手,真的靠谱吗?
我身边就不乏友人吐槽,说他那辆号称“智能”的SUV,语音助手经常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就是迟钝如龟,半天憋不出一句话。甚或直接宕机,让你怀疑是不是自己发音有偏差。
回想一下我们的日常,驾车时最倚重的是什么?安稳!顺畅!精准!倘若语音助手连路径都指错,或者动辄掉线,那还不如自己上手操作来得稳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之前读到的一则旧闻,某品牌的纯电汽车,宣传时天花乱坠,各种黑科技加身,诸如自动驾驶、智能互联,听得人血脉贲张。结果呢?交付之后纰漏百出,自动驾驶频频脱缰,智能互联更是卡顿到令人抓狂。消费者掷了数十万,购回的不是智能,而是添堵。
再举一例,某奢华品牌也曾推出过类似的“智能”汽车,结果由于软件bug,导致车辆在行进过程中出现形形色色的故障,甚而危及到人身安危。最终,厂家不得不发兵遣将,召回车辆,进行软件补丁。
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告诫我们,所谓的“智能”,万万不可沦为噱头,更不能是割韭菜的镰刀。真正的智能,理应以人为本,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了追逐高科技而一味地堆砌功能。
宝马此番的“DeepSeek深度思考机能”,听起来仿佛神乎其神,但它果真能提升驾乘感受吗?它果真能纾解我们用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吗?它果真能让我们觉得物超所值吗?
时下汽车行业都在押注“智能化”,这无可厚非。然而,智能化不能仅仅浮于表面,更不能为了趋奉市场而人云亦云。真正的智能化,应该深入洞察用户的诉求,解除用户的痛点,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我们翘首以盼真正智能化的汽车横空出世,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绣花枕头的“伪智能”产品。汽车厂商们,别光顾着鼓吹自己的技术,多费点心思在用户体验上,可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