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当腾势Z概念跑车撕开蒙布的那一刻,全场瞬间寂静——低趴的量子脉冲前脸如猛兽蓄势待发,锋光流形腰线划破空气,曲率流变车尾搭配可调尾翼,仿佛一台从科幻电影驶出的未来座驾。更令人屏息的是它承载的三大自研黑科技:线控转向系统彻底取消机械传动轴,实现毫米级转向精度;一键折叠方向盘瞬间释放14%驾驶空间;云辇-M磁流变悬架以10毫秒响应速度重塑车身控制逻辑。这款比亚迪技术集大成之作,不仅标志着中国品牌正式进军高端跑车领域,更抛出一个悬念:如此硬核的性能猛兽,最终会以怎样的价格亲民落地?
---
一、技术解构:30万级定价的底层逻辑
腾势Z的定价猜想绝非空谈,其技术模块化与成本控制策略提供了关键支撑:
1.动力系统的“易三方”基因复用
新车搭载与腾势旗舰Z9 GT同源的易三方技术平台,三电机四驱架构轻松突破千匹马力,这套成熟系统已通过Z9 GT量产验证,规模化生产显著摊薄研发成本。相较于Z9 GT纯电版35万的起售价,Z跑车通过缩减电池容量(目标续航550-600公里)及精简舒适性配置,为价格下探创造了空间。
2.模块化技术下放的降本红利
云辇-M悬架和线控转向系统虽为创新科技,但核心部件如电控单元由比亚迪半导体自研,48V线控制动则采用博世冗余方案,供应链自主化有效控制成本。据产业链信息,云辇-M简配版的刚度调节范围虽收窄40%,但生产成本可降低58%,为不同版本配置分层奠定基础。
3.定位差异引发的“减法策略”
与兼顾豪华家用的Z9 GT不同,腾势Z专注性能赛道。量产版谍照显示,其取消了概念车的碳纤维尾翼、折叠方向盘和赛车桶椅,内饰改用悬浮式中控屏与传统座椅,弱化“炫技型配置”以适配日常驾驶场景。这种务实调整大幅削减了物料与装配复杂度。
---
二、价格锚点:多方博弈下的预期区间
市场对腾势Z定价的预测呈现两极分化,背后实则是产品策略与竞争环境的动态博弈:
-激进派:30万级颠覆者
行业分析师指出,参考Z9 GT纯电版终端优惠后实际落地价已逼近32万,比亚迪近期定价趋向“一步到位”策略(如海豹荣耀版)。若腾势Z基础版聚焦核心性能(保留三电机+云辇-M基础功能),精简智驾与舒适配置,完全可能锚定28.98-30.98万区间,直接对标小米SU7 Max、极氪001等高热度性能车。
-保守派:50万级性能旗舰
概念车发布的量子脉冲前脸、磁流变悬架及易三方技术,一度被视作“百万级仰望U9下放”。量产版虽简化设计,但硬顶/敞篷双版本规划、激光雷达及传感器布局(谍照可见),仍指向高端定位。叠加赛道化调校投入与碳纤维部件残留成本,部分预测维持在50-70万区间,直面小米SU7 Ultra。
-折中现实:40万级突围利器
更多迹象指向中间地带:敞篷版谍照曝光后,业内普遍预测主力车型定价40-50万。该区间巧妙避开30万级家用车红海,同时以“半价仰望U9”的姿态抢占高性能空白市场。比亚迪的成本控制能力或实现“三电机性能对标友商顶配”,成为差异化杀手锏。
---
三、战略卡位:腾势Z的使命与市场破局
定价争议的本质,折射出比亚迪对腾势Z的双重期待:
-技术旗舰的“光环效应”
正如概念车首发时工程师所言:“这些技术将逐步落地量产”。云辇-M与线控转向已确认下放至腾势N系列SUV,Z跑车充当了技术试验田与品牌高标。即便走量有限,其存在能拉升消费者对腾势D9、Z9 GT的价值认知。
-跑车文化的“破冰者”
中国品牌长期缺席专业跑车市场。腾势Z以赛道基因(轻量化钢管架构、推杆悬挂)结合三电机狂暴输出,打破“性能车=高溢价进口货”的固有认知。22.98万的羿驰01已验证平价赛道玩具的可行性,而腾势Z有望以更高阶姿态点燃本土跑车文化。
-全球化的“尖刀试炼”
腾势宣布2026年携Z跑车挑战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目标跻身纯电跑车TOP5。欧洲超充走廊的配套建设,暴露其全球化野心。若定价精准,Z跑车或成为首款突破欧美高性能市场壁垒的中国跑车。
---
结语:等待一个“卷王级”的答案
腾势Z的最终定价,将是比亚迪平衡技术野心与市场现实的精妙棋局。从供应链成本看,30万级并非天方夜谭;从品牌升维看,50万级亦有底气支撑。但结合其“普及高性能”的使命及小米SU7的定价颠覆性,最可能锚定40万中枢(基础版38.98万起、赛道选装包至50万),以“千匹马力+赛道科技”的组合重塑性能价值坐标系。当这款搭载磁流变悬架的国产猛兽驶入展厅,中国消费者将首次面对一个极具诱惑的选择:用一台豪华SUV的预算,拥有贴地飞行的快感。答案,留给2026年交付季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