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能源车“用户共创”真面目:究竟是共商还是共涮?

今日车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用户共创”,这四个字听着新鲜,也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

但拨开这层光鲜的外衣,咱们今天就来深挖一下,这“共创”背后,到底藏着啥?

普通消费者,在这场“共创”的游戏里,究竟是主角,还是背景板?

国产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的崛起,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昔日的小众尝试,到如今的全球瞩目,技术、设计、销量,无一不让人惊叹。

不少车企也随之思变,琢磨着如何让用户更满意,如何将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用户共创”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听起来,多么美好!

用户提出需求,车企负责实现,大家齐心协力,将车打磨得更贴心、更实用。

正如古人所言,“上下同欲者胜”,若真能如此,何愁大业不成?

揭秘!新能源车“用户共创”真面目:究竟是共商还是共涮?-有驾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要曲折得多。

“共创”的初衷,本是为用户量身定制,但实际操作中,却频频出现“变形记”。

某车企,号称要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一款热门SUV。

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用户提出问题,车企解决,这难道不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吗?

起初,用户们热情高涨,涌现出五花八门的建议,从座椅的舒适度、导航的流畅性,到续航的优化,无所不包。

车企也积极回应,表示会认真考虑。

这场景,颇似“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甜蜜期,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但时间一久,味儿就变了。

用户们发现,那些真正影响日常驾驶的“硬核”建议,比如“能否将雨刮器升级为自动感应模式”,似乎石沉大海;反倒是那些听起来“高大上”,却不那么触及根本的建议,例如“能否增加一个会讲笑话的AI语音助手”,反而被迅速提上了日程。

这画风的转变,不禁让人联想到“名不副实”的尴尬。

一些经验丰富的车主,开始在网络上表达不满:“这‘共创’,是‘共商’还是‘共涮’?”

“我的实际需求,怎么就成了‘小众’?”

“难道车企只想听那些‘锦上添花’的意见,而对‘雪中送炭’的声音选择性忽略?”

揭秘!新能源车“用户共创”真面目:究竟是共商还是共涮?-有驾

这些声音,让我深思。

这不正是社会上常有的现象吗?

“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落到实处,却常常走样。

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最迫切的需求,反而被那些“看起来很美”的点子所稀释。

以这款SUV的“共创”为例。

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往往直接关系到每一次出行体验。

例如,不少车主反映,刹车踏板的脚感偏硬,紧急制动时,总感觉不够线性,缺少一份从容。

试想,驾驶中最怕的是什么?

无非是关键时刻的“力不从心”,这可是关乎安全的“头等大事”,解决好了,用户才能真正安心,正如“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再者,车机系统时常出现的卡顿,尤其是在导航或播放音乐时,那种“顿一下、卡一下”的感受,比堵车更令人烦躁。

想象一下,正与朋友谈笑风生,车载屏幕却突然卡住,这场景,何其尴尬!

虽然不是生死攸关的难题,但它无疑是影响心情的“绊脚石”,若能解决,用户满意度便能如日中天。

然而,“共创成果”中,却充斥着诸多“花哨”的功能。

例如,增加了多种氛围灯颜色,意在营造“沉浸式座舱体验”。

诚然,氛围灯能增添浪漫情调,尤其在夜间,宛如“星河入梦”。

但若刹车依旧生硬,车机依然卡顿,花费数万元购车,仅仅是为了几抹“浪漫”的色彩,是否有些舍本逐末?

这好比,孩子因听不懂而数学成绩不佳,父母却一味赠送昂贵玩具,忽略了根本的学习问题,这难道不是“治标不治本”吗?

更有甚者,部分车企在“共创”过程中,设置了“投票”环节,让用户选择建议的采纳与否。

表面上看,这似乎公平公正。

但试想,一个拥有数十万用户的庞大群体,真正具备专业汽车知识的又有几人?

多数用户,可能更容易被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所吸引,例如听起来科幻的功能,或是设计感十足的元素。

而那些真正关乎车辆本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许因不够“吸睛”,而无法获得足够的票数。

这不禁让人想起“群龙无首”的混乱,或是“盲人摸象”的局限。

所以,归根结底,“用户共创”若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便沦为一种“表演式共创”。

车企打着“用户至上”的旗号,实则是在筛选那些符合其营销策略、更易成为“爆款”的建议。

这对于真正有价值、有需求的意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往的一些热点事件。

一些商家鼓吹“用户体验至上”,结果呢?

所谓的“用户体验”,不过是让你在APP里进行一系列繁琐的操作,最终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积分,让你误以为参与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件。

而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这是否是一种“精神上的“空心化”?

我们购车,所求为何?

无非是安全、可靠、舒适的出行伙伴,是能承载梦想、丈量世界的座驾。

我们付出的是真金白银,承受的是风雨兼程。

提出的意见,并非儿戏,而是为了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加安全、更加舒心。

我曾听一位朋友说,他购入一辆国产轿车,两年后,觉得后排座椅靠背角度过直,长途乘坐腰部不适。

他郑重其事地向车企反馈,甚至附上了测量数据。

然而,车企的回复却是:“此角度经过大量调研和人体工学设计,无法更改。”

但不久后,新款车型问世,后排座椅的靠背角度明显更为舒适。

这难道不是一种“选择性听取”吗?

此类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行业,都难免让人心生不悦,尤其是在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汽车领域。

当用户最迫切的需求被忽视,而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确幸”却被大肆宣传,我们不得不追问:这场“共创”,究竟是为了谁?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国产汽车已今非昔比,具备了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头部车企而言,许多技术难题并非不可逾越。

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正将用户的声音,置于决策的核心位置。

我曾与一位资深汽车工程师交流,他认为,真正的“用户共创”,始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的“投票”或“点赞”。

它需要车企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将用户反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升级;它需要车企秉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承认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

这正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精准施策。

因此,当看到一些车企高调宣扬“用户共创”,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时,我们更应审慎思考:这场“共创”,是真心实意为用户服务,还是仅仅沦为一场制造话题、提升品牌形象的“秀”?

在我看来,真正的“用户共创”,应具备以下特质:

首先,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用户的每一条有价值的建议,都应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石沉大海”。

其次,明确的采纳与否决机制。

若建议因技术或成本限制无法实现,亦应给出合理解释,而非简单“概不采纳”。

最关键的是,将真正能提升用户体验、解决实际痛点的建议,置于优先地位。

例如,朋友遇到的刹车踏板硬、车机卡顿等问题,应优先解决,而非将大量资源倾注于“锦上添花”的功能。

揭秘!新能源车“用户共创”真面目:究竟是共商还是共涮?-有驾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汽车领域尤为适用。

用户体验,恰恰体现在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之中。

一个流畅的导航,一个舒适的座椅,一个灵敏的刹车,这些才是用户最看重的。

今天我们探讨了这么多,并非否定“用户共创”的价值。

恰恰相反,我期待“用户共创”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连接车企与用户之间的一座坚固桥梁。

一个真正将用户声音放在心上、将用户需求视为己任的车企,必将赢得用户的尊重与信赖。

而那些将“用户共创”仅仅视为营销手段的车企,我只能说: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的选择也是最公平的。

您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共创”体验?

是否觉得自己的合理建议被忽视?

抑或是,您认为何种形式的“共创”,才能称得上真正有意义?

不妨在心中细细品味,若觉得有所触动,也可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

毕竟,我们都是车轮上的追梦人,谁不希望自己的爱车,能够与我们一同变得更好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