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假期车市因车企优惠与政府补贴的双重利好持续发酵,购车热潮逐步升温,消费者纷纷抓住机会选择心仪新车
话说吧,10月初我就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江浙一带,车市真是火得不行。有个朋友,去年换车时还在纠结汽车贵不像以前那么赚了,这次倒好,优惠真给力。南京的这个焕新促消费活动,推出的补贴怎么说呢,最高能给8000元,年轻人都瞧着挺爽快的。
我昨天刚去了一趟南京国际车展,现场热火朝天。你看那人流,车企都忙着推新款。毕竟,现在新车越来越多,技术也真是日新月异。你不说,去年我翻了翻朋友圈里有人晒新车照,那会谁都在琢磨买还是不买。今年不一样,补贴和优惠叠起来,直接拉低了门槛,谁不动心?
可是我也琢磨,补贴的事儿真挺复杂的。有个销售跟我讲,咱们这里的焕新补贴只针对个人用户,必须在2025年年底前购买新车,发票得开,补贴金额按档次来,最高8000元。他还补充说,补贴是先到先得,没人会特意为这个等到明年。而且,很多品牌都推出了新款,是不是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带着对比之心,我也在想,不同品牌其实差别还挺明显。
比如说,合资车和自主品牌,价格可能一样,但实操体验完全不同。你要谈续航,某国产新能源就比合资多带点料,价格差不多还能多拿点补贴,算算百公里成本,国产优势明显。虽然也担心,补贴来了之后,可能爆发点都在这里。今年灯下黑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市场其实没那么火爆。
我还能想到,去年同期山东市场补贴一停,那边销量立刻掉了30%。这次南京的补贴一一推出,反倒带来不少买家。有人告诉我,山东的补贴一暂停,买车的热情一降再降,还说根本就没销量,反正我也不心动了。我自己倒没细想过,补贴真能撑起一个市场,或者说,消费者选车的决策点是不是都在这里?
你觉得,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是优惠、价格,还是潜在的比拼?我猜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很多特价车也就那样,比如说,某些地区降到1万多的二手车,几天就没了,原因就是没人买,虽然价格低得很——但潜规则也很明显,很多人都觉得这车就算了,省着点儿。
而且,除了价格,拿车本身来说,车企最近不停推新车,很多都带有最新科技和更好的体验。你知道,我就随意看了看朋友圈,很多朋友都在晒自己试驾的汽车。其实新车试驾体验,不一定比之前差,但怎么说呢,总有点新鲜感。难怪,很多人假期一放松,就冲着新车去。
那你们身边,是不是也有那种犹豫不决的?我觉得,大家其实压根不够了解自己到底真正需要什么,有的朋友会说:我就想稳点,偏向省油,但油电车真贵。算一笔账,如果按照平均百公里8块油钱和纯电差不多的输入,折算下来,差不多一年能省一两千块油费(这只是粗心算),什么样的车能保证五年的保值率?这个我也没细想太多,反正就是觉得,买车其实还挺心累。
我还记得,昨天在展馆,有个修理工跟我说:今年车修的问题比以前多,不知道是不是市场变化大了。我就问:你们修车的,旺季还挺多吧?他笑笑:是啊,夏天嗡嗡嗡的,最近估计再难得起来。这倒让我想:市场是真的凉了吗?还是只是因为补贴暂停,消费者都在观望?我估算了一下,南京一些自家品牌销量这几年其实也就几个点变化。
你是不是也觉得,今年十月黄金周,生意确实不怎么样?补贴暂停,价格一变,很多人都说:就算了,反正少花几十万,赶紧去买点美股。(我身边朋友居多会这样说,虽然我觉得不一定拼得过车市,但这心态是真的)。有人还说,山东都停了呀,现在就是无人问津。感觉市场上,部分自主品牌挺难的。
也有好消息。昨天我朋友在微信里偷偷发了个截图——一款车原价18万,现在优惠后只要14万,还带点礼包,销量涨了不少。除了政策,市场还在看车辆的性价比和品牌影响力,你说是不是?我觉得,这次优惠让很多犹豫不决的人,心里都有了一点行动的想法。
这里我在想,未来市场是不是还会出现一种新套路?就是车企不断凑热闹,打出来最后优惠的旗号?这其实挺像购物节的——大家都贪图点折扣,但过几天就没了,可最后还是要靠真实需求来决定买不买。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挺快的,可能今天还在犹豫,明天就觉得反正就这样吧。
好奇你们身边,有没有那种其实要买但又不敢说的朋友?我有个朋友,去年刚换新车,这次看优惠,居然说:算了,反正都没补贴了,干嘛还多等点再看?我就疑惑:你不也挺喜欢这车的?他摇头:没办法,降价快都被割了,还是心疼那点钱。哎,这年头,钱变得越来越敏感。
其实我觉得,车市这半年像一场价格大战——有的车厂拼命降价,有的品牌保持高端,不是说市场错了,就是大家都在找那点剩下的钱的感觉。每次看到店里那少得可怜的交车人数,我心里泛起一丝疑问。毕竟,车子除了用技术攒出来的感受外,还得有个价。否则,真就变成了商品买卖里的徒弟,表面热闹,实则冷清。
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未来消费者买车的最大动力会是什么?优惠、技术,还是其他?我说,这可能还得看个人。如果像我一样,平时用车不多,买个新能源试试,反正也有补贴,短距离用挺方便。或者像你身边的人,买车更多是为了面子和身份。市场就像一锅粥,谁能搅出点滋味,谁就能抓住那点最后一滴。
这个最后一滴到底在哪里,我还在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