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行业的迷思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像极了小时候问家长为什么鸡要下蛋时,被默默转过头的无奈。实际情况比大家想象的复杂得多,也更泥泞。我记得有次和一线的司机闲聊,他咧嘴笑着说:这个抽成啊,倒不是我反对拿钱,但平台那块,得说得明白点。他还特别强调:我也是在不断算账,油费、电费、车子折旧,每年折个2%,好歹也要靠这个活着。你要说这个行业暴利?大概也是个错觉。
我翻了下去年滴滴的财报,稍微懵了。2068亿营收,看似筐大,但税前利润才43亿左右,净利不过12亿。当年亏得稀里哗啦,资本市场就等着喊亏钱的段子。它的暴利确实是个泡影。这个暴利理论很多人茶余饭后大胆说,却不太了解平台背后的布局。我猜很多人没想过滴滴这盘棋末端的链条:司机要钱、车养着,要油、要养。平台收的抽成?其实大部分都得回来补贴司机,特别是在高峰或恶劣天气,平台用补贴锁订单量,确保司机不弃单。你还以为那些顺风车补贴、节假日红包是单纯发福利?实际上是在用小钱把鸡蛋捧得稳稳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那平台赚的钱都哪去了?更多是前期投入,比如技术开发、风控合规、保险、客服、支付结算等等。这些成本,几乎没法倒映到每笔订单的抽成百分比里。你想想,开发一套能随时调节抽成的算法,就得占用大量人力和技术资源。这个行业倒不是拣个订单倒个手那么简单。平台像个中介+基础设施的集合体,他不是拿了抽成就赚大钱的企业,更多是在先垫后补和长线养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一台滴滴后台截图,上面显示订单平均抽成14%。这让我想起去年我调研的两家中小平台,从10%到20%都试过。估算:司机一单平均价格在20元左右(估算,体感),扣掉油费、维护、时间成本,剩余大概10元。每小时揽了3单,算下,每小时净收入大概30元,百公里成本粗算在10元左右。这个繁琐的数字让我咂舌,哪有暴利?moreover,行业看起来有钱景其实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拼盘。
另一个疑问:为什么还不推行政价?我认为这个点很关键。你别看政府定价多像个梦话,但从一个透明账面角度,的确可以让司机少扯皮,也少操心跑价。这个理想方案背后有个前提:政府要能统筹整个出行生态,谁来维护线路、保障供需?这多像公务员谁管公交车票价,如果真这么做,平台还赚啥?总比抽成上限低得多。说到这我突然想:平台的保障政策是不是虚有其表?比如滴滴说保证一定单量,实际上有没有一些潜规则,让司机返点少、跑得快?
我觉得不少司机都嫌繁琐与不透明。我个人也觉得:每单如果公开透明,抽个10%,不比现在利润调皮得叫人迷糊?我曾遇到一位修理厂的师傅,他笑着说:你们司机真实收入怎么都敢讲?车子折旧、油费、保养不算,还得还贷款。平台那块不就像个围城,根本不够实在。他的话让我皱眉:这个行业真的是账算得那么清楚?
你们会不会觉得:行业不赚钱,司机倒挺满意?司机收入的主要变量在单量和价格,不是抽成。而且,市场本身就有供需调节,这跟平台关系不大。近两年疫情后,很多城市车多都聚在路上,但订单反倒少了,竞争变激烈。广州某段时间,登记车数从9万变到12万,订单量反倒降了3成。算算:订单少了,收入也就变掉了。这个行业早就不是传说中的暴利行业。有次朋友说,你觉得滴滴利润高,是不是炒作?正常一个扩张池,不能只看账面。我想,这句话倒挺有趣,毕竟行业里,利润就是压力和投入的结果。
我也曾问自己:是不是有人想趁机洗白?说这些背后,自己也躺在算盘上——我在想,能不能让这行业更透明些?比如:每单用公众账本,司机明白,平台说抽成10%,也能让乘客更真切知道钱去了哪里。但问题是,谁愿意放下那些玄机的锅?平台如果公开每个单的成本,岂不是让潜规则全暴露。
哦对了(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司机收入,不能只看订单数和抽成度。一个司机的收入,有时还和单价有关系。比如在某些城市,特定时间段爆单时,价格会略升,这其实也就反映了市场的又紧又贵。这些涨价又是不是被平台操控的?我猜也不完全是。城市的供需平衡很多时候才是导向。要让市场自己说话,或许能破解一些行业迷局。
你会问,"那么平台到底赚得啥?"我觉得这还得从长远角度去看。平台的重心,或许不是短期的抽成收益,而是在生态——让司机、乘客、保险、支付安全都在这中间融为一体。就像你修车,不会只修一块零件,而是整车系统维护,才保证它能跑。这行业的竞争,也不是简单剪刀差。反而像个复杂的拼盘,每个环节都必须稳才能跑得长远。
我忽然想到一个疑问:如果把抽成拆开来看,比如每单抽10%、平台补贴每单5元,这个制度是不是会更公平?但这样一来,成本该由谁买单?乘客?司机?还是由政府补贴?这个思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总让我觉得将来一定会有变。
好了,看得多了,总觉得这个行业背后,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推进。或者说,是平衡在拉扯。正如一位司机说:平台其实就是个‘中介官’,赚的少,帮着稳着点。而我自己,也在想:在这个泥泞的行业里,谁能走得更远?又是谁,真的在厚积薄发?
那些细节,比如司机停车等待的瞬间,那份存在感真是微妙。每次做心算,我都在想:这个行业,下一步会变成怎样?你说,未来会不会真如一些理想方案那样,搞个政府定价平台?只为让钱更直白、透明?或者,这场迷局还会继续演下去。
像个踢踏舞般,踩着节拍,我们都在等下一次变奏。而我,只能走在这泥泞里,看那些小细节:一辆车的尾灯闪烁间,似乎也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