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流行,汽修厂冷清,老张师傅生意难做

我那天经过老张修理厂,门口冷冷清清。印象中他生意一直挺火爆的,随时进去都能见到好几辆车排着队等修理,师傅们忙得脚打后脑勺似的。可现在?仿佛一夜之间,整个修理厂就只剩老张一个人在吸烟,连他那条懒狗都嫌没劲,一直往外瞅。到底发生了啥变化?我们不是说,时代发展了,大家有车了,这车不是得修?可现实偏偏出奇地诡异。

新能源车满大街跑,油车的时代还没彻底过去,汽修厂这行倒先“倒下”了。是不是有点像:还指望着涨薪的公司,没想到裁员通知先到了自己手里?

看似没什么逻辑关系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你说,车多了,修理厂生意是不是应该更好?按理讲没毛病。但问题偏偏不按常理出,新鲜玩意儿就是能把老道理给颠覆了。

新能源车的本事哪来的?简单说,结构变化带来的“降维打击”。老一辈修理工都懂得那一套,发动机怎么拆、变速箱哪里坏机油怎么换,这些手艺吃了多少年饭。可现在,电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说白了你没个专业设备、没点厂家授权,想动都不敢动。不是怕没修好,是怕要命。

厂家的路数也变了。核心技术闭锁起来,配套设备高价出。多年汽修老师傅当年逢车必会拆,现在连新能源车的壳都不敢掀。过去凭经验修车的行当,一下子变成了要读说明书、查数据、敲代码的“新工种”。你说,二十年的蒙油手,有几个好意思再去学电子、学程序、搞云端通信?这学习曲线高得让人想哭。

更扎心的还不是不会修,是根本用不着修。这新能源车,除了轮胎和刹车片,其余东西你想坏都难。发动机时代那些每天换的火花塞、皮带、滤清器,眼下全没了。以前油车总爱出点“鸡毛蒜皮”的毛病,每回几十上百一修,全靠这些“细水长流”的小钱拼出来的生意。现在新能源车动不动就三五年不用进修理厂,留给老板们的,只有门口的北风。

新能源车流行,汽修厂冷清,老张师傅生意难做-有驾

你说这是技术进步让大家少了麻烦,是不是好事?站在消费者角度,是。有车、少修、没烦恼,省心省钱。但放到修理厂老板、小工头身上,压根就是一场灾难。无人光顾,手艺用不上,店面还得每月续租。这生意,除了赚个寂寞,还能盼什么?

有人会说,新能源车多了,维修总量整体会上升。可问题是,谁都知道,新能源的维修是壁垒极高的行业。都被4S店和厂家把控住了,路边修理厂想插一脚?有点难。你要设备没设备,要授权没授权,要培训没培训。最讽刺的是,哪怕进了行业,电池坏了动辄几万块,普通人承受不起,修一个顶新车首付,用户宁愿换新车,不爱修。这样一来,生意怎么越变越瘦?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切都不是偶然。新技术每来一次,都缔造了一大片新贵,同时收割掉一大波旧行当的人。刚开始谁不是傻了眼?八十年代城市搞改革,集体企业说没就没,市场多残酷!这回,轮到汽修这个老行当。

那问题来了:修理厂出路在哪儿?有人琢磨着跟着时代学点新,花钱去大厂培训,买开发票、购设备、甚至想着自建小型检测室。理论上有路可走,实际上厂家的布控、维修体系、配件供货、技术升级,处处掐着“命门”。技术、资金、进货、人员全门槛一下子拉高到难以企及。能力差点的修理厂,跑路倒闭一大堆。有实力的,也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再想想,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的潜力值,3000亿蛋糕看似巨巨的。蛋糕大归大,和普通人、普通修理厂又有什么关系?分不到手的好处,那不是“别人家的温饱”?车多了,行业却更封闭、更高技术、更资本密集。这就像过去小作坊造烟囱,有一天大机器来了,烟囱没用了——不是你不勤奋,是你这点力气已经没多少用了。

最扎心的还是老张们这样原本靠努力做稳饭碗的人,他们见证过时代最火爆的汽修潮,也放血见证了新能源的崛起,却没多少选择的余地。站在十字路口,前是一道天堑,后是一堵墙。转型吧,没钱没门路;挨着吧,就是慢性死亡。那些所谓的“人才空缺”、“新领域前景”,又有几个真的能抓住?更像大型画大饼,结果最后吃饱的人还是那几个本来就不差钱的。

新能源车流行,汽修厂冷清,老张师傅生意难做-有驾

当然,并不是批评新能源本身。技术革新从来都不是错,错的是没人给这些中间层留点活路。你说让人家花大钱学习、砸设备、然后在高门槛市场混口饭吃,可能吗?大家都知道“适者生存”,却没人讲“平滑过渡”。老师傅们一夜间变成了“低端劳动力”,靠手艺养家糊口成了笑谈。只能干瞪眼。

新能源“干掉”的不是油车,而是油车下面支撑一大批人的饭碗。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新消费方式的本质,是把行业做大做强,推向更高端的闭环。谁有资本、谁能技术创新、谁有资源,谁吃肉。剩下的怎么过,就不归大趋势操心了。

新能源车流行,汽修厂冷清,老张师傅生意难做-有驾

你说,这好不好?想拿无差别伤害换技术升级,值得吗?

从社会分工、技术发展角度讲,进步确实推进了财富积累和产业升级,可是那些鸟枪换炮间就掉队的人,需要靠谁兜底?我们总是歌颂创新的伟力,却很少认真想:老张们的悲凉,是不是就是很多普通人未来的缩影?技术背后那一点无情,谁来兜?

我们赞叹新能源带来便捷,也该回头再问一句:谁为被淘汰者买单?技术进步的社会成本,最后是分摊到每一个小人物的苦楚里。反正,大概是不会被写进厂家喜报里的。

归根到底,每一波时代浪潮里,总要有人被卷下水。新能源这把火,烧的是老一辈的饭碗,也是这个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庙”。到底谁有资格和能力把自己变得不是多余的人?这才是留给每个人的终极提问。别等到下一波浪头来了,轮到自己站在寒风中吸烟,才反过味来。

新能源车流行,汽修厂冷清,老张师傅生意难做-有驾

说到这儿,老张叹了口气:”今年可能是最后一年了,撑不下去也认了,人生这趟活儿没啥容易的。”

大白话一句:道理大家都懂,现实没那么美好。历史总是车轮滚滚,谁在前,谁在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愿下一个倒下的,不是你,不是我。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