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辆安全体系中,材料阻燃性能是抵御火灾蔓延的核心防线。随着GB 8410、GB 32086、GB 17761等国家标准的持续完善与严格实施,对配件生产和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聚焦标准核心变化及落地要点,助力企业精准管控生产全流程。
一、三大核心标准解读:新增要求与管控升级
1. GB 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核心管控对象:乘用车内饰材料(座椅面料、顶棚、门板、仪表板表皮等)。
传统要求:水平燃烧速率 ≤ 100mm/min(恒定35mm火焰点燃30秒)。
新增关注点:
材料一致性管控:对含回收料的内饰件,需验证再生料批次阻燃稳定性;
污染物影响测试:要求模拟油脂、清洁剂污染后的燃烧性能验证;
多层复合结构:须分层测试并评估界面燃烧行为(如织物+海绵复合体)。
ZY6017C汽车内饰材料燃烧试验机
2. GB 32086《特定种类汽车内饰材料垂直燃烧特性》
强制范围:客车、校车、货车驾驶室顶棚、侧壁等高位材料。
垂直燃烧分级(A0/A1/A2):新增A0级(离火后2秒内自熄、无熔滴);
熔滴严控:禁止引燃下方脱脂棉的有焰/无焰熔滴;
烟密度附加测试:部分车企要求同步GB/T 8627烟密度≤75%。
ZY6017C-TD特定种类汽车内饰材料燃烧试验机
3. GB 17761《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电池盒专项测试:需模拟电池热失控场景,增加火焰贯穿试验(30秒燃烧不击穿);
线缆双重标准:除GB/T 18380.12垂直燃烧,新增灼热丝试验(GWIT≥750℃);
多材料组件:如鞍座(面料+填充物)需整体测试并验证界面阻燃性。
国标GB 8410、GB 32086、GB 17761的持续升级,标志着车辆阻燃安全从“基础合规”迈向“精细化管控”。对生产企业而言,需建立材料数据库—工艺参数库—检测数据库的闭环管理体系;检测机构则须聚焦标准迭代,提升复杂组件测试能力。唯有将标准内化为生产基因,方能在安全与合规的赛道上赢得持续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