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上市前路测还是应该上市后继续路测?雷军最近发了个视频,聊起两款小米车的路测细节。说实话,这视频一出来,反响挺激烈的。有人觉得,上市前应该把测试做完,上市后忙着卖,不用这么担心;但也有人说,汽车安全不是说完事了就行,路测这事得持续,前后结合才靠谱。
说到这里,我自己也琢磨了一下。两个阶段的路测都很重要。为什么?我感觉,上市前的路测就像盖楼前打地基,不漂亮不漂亮,但必须打牢。没有底线,车辆一上市,出了问题风险大得很。像我认识一个朋友,曾经研制一款新能源车,前期测试花了差不多一年。门店的销售跟我说,那款车,刚出来刚试驾的时候,车身震感挺明显。后来发现是底盘调校不到位,排查了半个月,才找到根源。
但问题是——倒不是说原本测试不够,而是测试环境不像真正的卖场那么复杂。测试场上跑跑跑也没问题,但真实路况怎么也比不过现场试驾多的那几千公里。我车的刹车,刚开始觉得挺灵的,但一遇到湿滑路面,就会推迟反应。难道不是测试不够?也可能是测试里没怎么模拟雨天和泥地。反正我就觉得,‘理想’的路测,永远比不上客户在城市高峰期、雨天、烂路上的实际体验。
不止如此,上市后继续路测,才真正检验车的耐久和隐性问题。你可以想象,车在市区跑了差不多两年,出现的故障不止一两个。修理工说,很多部件,尤其是电子系统和底盘,跑久了就会出点问题。我曾经翻了下笔记,一个朋友做售后统计,平均每辆车第一年就修补更换五六个不同的电子传感器。
这也牵扯到供应链的问题。我早先猜测(这猜测没怎么验证,也可能偏差大)供应链越稳定,路测出来的问题就越少。毕竟,一家靠谱的供应商,出问题的几率低很多,但遇到批量缺料或者二手配件,问题复杂得多。这也是个场外因素。
如果要用生活比喻,想象一辆车就像一块钢,刚锻出来还很生硬。前期的路测就是给这块钢打磨、锻打,把明显的毛刺和气孔整掉,这样出来的车,安全系数提高不少。但是,车在道路上跑跑,磨合一段时间后,那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轮胎的磨损方式、电子辅助的反应速度,都能显露出来。
而这个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为什么很多车企还是喜欢提前快出货。我觉得原因比较简单:市场压力大、竞争激烈,消费者对新款快上市反应热烈。再加上,研发过程本身就折腾,测试做得再完美,终究没办法涵盖所有极端状况。
但我觉得雷军的观点特别有意思,强调缺一不可。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责任感和科学精神。你要明白,一辆车的安全可不是你死我活的竞赛题,而是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
心里又有个但——是不是所有的车企都能做到?我个人很怀疑。大部分车企,可能只是把流程走一遍,走过场之后,主打快速量产,就成了追求里程碑时间的节奏。到车子出现隐患,不是被消费者曝出来,就是被媒体曝光。
很多时候,问题都在细节上。某家品牌在供应链上使用的次级零件,可能QC不过关,导致久跑后出现电路短路。对比同价位的车,实际体验差别很大。有辆我试过的车,油门反应快速,驾驶感也不错。但我发现,刹车片寿命明显短很多。问了一下监管链路里的供应商,竟然是用的次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能说明问题。
路测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麻烦。像我记者朋友说的,最怕的就是试跑完发现问题提前爆了。尤其是,没跑够造假地走过场,等到真正投入市场,就可能成为事故隐患。反正在研发阶段,细节决定成败。
我还想,很多人没想过的事,比如经济成本。每辆车的百公里测试成本,算得心里也有数,差不多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你说这还算不算投资?投入点,会让 future bug 少很多,救命的钱还真不一定少花。
(这段先按下不表)最让我好奇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我认识一个销售,他说:客户其实最在意的是外观和价格,安全能不能做到,反正安全标准基本都合规。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也许吧,但我觉得安全感还得靠实实在在的长跑积累。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我一年前看过一辆同级别的车的相册,车门边角的缝隙,有点不那么严实。没有明显缺陷,但就觉得它的工艺稍微偷工减料点。这种细节,又怎么体现到上市前的严格把控?可能也得多跑几年、跑多点。
路测永远都不是完美的。因为,没有一种测试能包容所有极端情况。就像我经常说的,车辆稍微有点瑕疵很正常,就怕瑕疵成了灾难。而这个瑕疵,平均水平和制造厂商的责任感,才是最决定性的。
我还是觉得,雷军强调的两个阶段都不能少,是个理性的提醒。只有前期做扎实,后续跟着细水长流,持续检测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车主安全。可是……你觉得,市场和研发之间,谁会更吃亏一些?
还真不好说,这个游戏,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更谨慎和更敢试错的区别。而我,倒觉得责任两个字,是所有研发和管理者最不舍得放弃的东西。
——你觉得,未来的自动驾驶和路测,又该怎么平衡?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