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这车,最近算是摊上事儿了。想当初,雷总那句“对标保时捷”的豪言壮语,彷佛还在耳边萦绕,哪成想,没过多久,那份引以为傲的1548匹犟驴般的马力,竟被束缚住了。这事儿搁谁,都得心里犯嘀咕吧?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车机系统升级后,SU7 Ultra横空冒出一个“排位模式圈速考评”。想彻底释放那股蛮横的动力?成,去赛道上溜一圈,成绩过关再说。这下舆论像开了锅, 一边是“城区道路要那么大功率做甚”的附和声, 另一边则是“当初就是冲着这1500匹买的,凭啥设限”的诘问。
小米客服的回应倒也实在: “这1500匹,日常通勤压根用不着,下赛道还得配专用的热熔胎和改装件,生手容易出岔子。” 听起来像是为了交通参与者的福祉,生怕大家上演真人版“速度与激情”, 可消费者掏腰包的时候, 哪个不是奔着那份“登峰造极的性能”去的?
这事儿细琢磨,颇有嚼头。一方面,车企铆足劲儿用高性能来博眼球,恨不得把所有数据都堆砌到天花板。另一方面,又畏惧用户玩脱了,担心闹出安全事故,千方百计地设卡。这就好比卖宝刀的, 宣传刀有多么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可又生怕你提刀滋事,恨不得给刀柄上安个防盗锁。
这件事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咱们总是盲目追逐“更大、更快、更强”, 却往往忽略了背后潜藏的代价。就拿汽车来说,马力值节节攀升, 可扪心自问, 我们真的需要吗?城区道路的限速标牌杵在那儿, 大多数时候咱们都是在车河中龟速蠕动, 再大的马力也只能是怀才不遇。
再往深里捋一捋, 这种对于“极致”的顶礼膜拜, 是否也折射出某种心神不宁?在内卷成风的社会大环境下, 好像事事都要做到鹤立鸡群, 才能确证自身的价值。车企竞相堆砌参数, 消费者争先攀比配置, 都在竭力证明自己“不掉队”。
当然,车企也有其难言之隐。一方面要满足用户对高性能的渴求, 另一方面又要肩负起安全责任。可这种“先予后夺”的操作, 难免让人觉得少了点诚意。
说白了, 消费者要的很简单, 就是应有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你大可以在售前就开诚布公地告知, 这1500匹的马力只在特定场景下才能解锁, 让消费者自己掂量掂量。而不是先用高性能来诱惑你, 等你喜提爱车之后再告诉你, 这只是“理论峰值”。
眼下,小米已经叫停了这次OTA升级, 也算是虚心纳谏。但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追逐“天花板”的同时, 也要兼顾实际需求和潜在风险。车企要拿出对待上帝的真诚来对待消费者, 消费者也要以更加理性的姿态审视产品性能。归根结底, 安全才是王道。
回到最初的议题, SU7 Ultra限制马力, 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矫枉过正?也许很难盖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件事背后, 映衬出的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 对“性能”和“安全”的权衡与博弈, 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对“极致”的狂热与焦虑。而这场博弈与焦虑, 恐怕还将绵延不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