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人,要是转行做生意,会有多厉害?
说实话,一般人想到科研人员,脑子里就是眼镜、白大褂、一堆看不懂的公式。但真要他们走出实验室,下海创业,那战斗力可能直接拉满。
最近我就看到一个特别猛的例子——寒武纪,你炒股的话应该听说过这名字。它的股价前段时间居然超过了贵州茅台,成了A股最贵的股票!5000多家公司里排第一,吓人不?
一开始股价才500多块,不到三个月,冲到快1600。虽然之后回调了一下,但现在还能涨回1387,势头一点没弱。市值已经超过5800亿了。
这家公司背后的大佬叫陈天石,85年出生,江西人。16岁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博士毕业进了中科院计算所,30岁当上博导,论文写得业内都服气。
但他不只想做学问。2016年,他带着一群天才少年出来创业,搞AI芯片,取名“寒武纪”。四年时间,公司就在科创板上市,市值破千亿。他自己持股28.57%,身价飙到1650亿以上,直接杀进胡润百富榜前十。
有意思的是,他哥陈云霁也是个神人,同样是少年班出身,在中科院一起搞研究,早期还参与过寒武纪的技术开发。
这还不算完,从科研机构走出来的千亿富豪,还有两个狠角色。
一个是迈瑞医疗的李西廷,安徽人,1951年生。年轻时赶上高考取消,参军去了湖北神农架。后来赶上一次特殊考试,考进中科大物理系,毕业后进了中科院武汉物理所。
80年代被派去深圳,参与创办安科高技术公司,认识了清华出身的技术大牛徐航。两人一看体制内干得不过瘾,干脆辞职自己干,年创立迈瑞医疗。
现在这家企业是中国医疗器械的龙头,一度被称为“医械茅”。李西廷财富刚好1000亿,徐航也有950亿。两人都上了富豪榜,而且李西廷快75了,还在一线当董事长,真是拼。
第三个更出名——比亚迪的王传福。
他不是中科院的,但也出身科研单位。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6岁就成了研究室主任,是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
90年代初,他在研究院下属的电池公司当总经理。看到日本要淘汰镍镉电池生产线,觉得机会来了,建议院里抓住这个风口。结果等了半天,没人理他。
干脆一咬牙,1995年辞职创业,办了比亚迪。最开始做无绳电话的小电池,慢慢做到手机电池,再杀进汽车行业,最后做成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企业之一。
王传福当年靠这个登顶中国首富,现在身价1550亿。当初借钱支持他的表哥吕向阳,也成了千亿富豪。一起打拼的同学和投资人,好几个都跟着上了富豪榜。
你说巧不巧?这三个大佬,一个搞芯片,一个做医疗设备,一个造电动车,领域完全不同,但起点都是科研机构。而且个个都是学霸路线:少年班、重点大学、顶尖研究所,一路开挂。
我搜了一下才发现,原来从中科院出来搞企业的还真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联想柳传志,也是从计算所出来的。只是有些人走得早,名气没那么响。
你现在走在街上用的手机、坐的电动车、医院里的设备,背后可能都有这些“科学家老板”的影子。他们不是只会写论文,真动起手来,技术和商业都能玩明白。
想想也挺感慨。有些人一辈子待在体制内,安稳但难有突破。而这些人敢在关键时刻跳出舒适区,把知识变成产业,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真金白银。
最后:
我觉得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他们赚了多少钱,而是真正的竞争力,从来都不是光靠资源或者关系,而是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科研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懂技术、能钻研,又有胆量去赌一把。他们证明了,脑子+勇气,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这个时代,不怕你太专业,就怕你不敢迈出那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