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上海浦东新区金桥路939号的哪吒汽车总部,数十位供应商在旋转门前支起行军床,办公桌上赫然贴着"欠债还钱"的红色条幅。这一幕,彻底撕开了这家昔日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的遮羞布。从年销15万辆的行业黑马,到如今月销仅110辆的末路狂飙,哪吒汽车用五年时间演绎了中国新能源车市最惊心动魄的过山车剧本。
一、B端市场撑起的泡沫帝国
时间拨回2021年,当蔚来还在为月销破万苦苦挣扎时,哪吒汽车凭借6.97万辆的年销量突然杀入新势力前三甲。时任CEO张勇的"低价高配"战略看似奏效:哪吒V以不足6万元的起售价横扫网约车市场,最高峰时占据某出行平台80%的采购份额。2022年15.2万辆的销量神话,更是让360集团豪掷29亿元入股。
但这个用政企订单和出行平台采购堆砌的王国,实则暗藏致命缺陷。2023年行业数据显示,哪吒汽车C端用户占比不足40%,而同期理想汽车的C端比例高达92%。当地方政府新能源补贴退坡、网约车市场饱和时,缺乏真实消费需求的弊端彻底暴露——2024年销量断崖式下跌49%,B端市场的虚假繁荣终究难敌市场规律。
二、失控的成本与崩塌的研发
翻开哪吒汽车招股书,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跃然纸上:单车均价8.2万元,毛利率-15.3%,每卖一辆车亏损1.44万元。这种"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收紧银根的2023年终于难以为继。更致命的是,长期依赖外部技术采购的研发体系在危机中不堪一击——核心三电技术专利仅占总数23%,远低于比亚迪的68%。
当2024年寒冬来临,公司选择对研发团队动刀时,这场灾难已不可避免。据内部人士透露,智能驾驶部门80%的骨干被裁,导致哪吒S改款车型的NOA功能至今无法OTA升级。曾经引以为傲的"全栈自研"口号,在拖欠供应商货款、电池包生产线停摆的现实面前沦为笑谈。
三、资本游戏的最后一搏
方运舟重掌CEO后的自救举措,更像是一场绝望的豪赌。将70%供应商债务转为股权的方案,本质上是用未来换现在;泰国市场21.5亿元的授信协议,在东盟电动车关税壁垒抬头的背景下充满变数。最关键的E轮融资至今悬而未决,传闻中的45亿元救命钱迟迟未能落地。
这场生死时速背后,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层困局。当资本热潮退去,那些依赖补贴输血、缺乏技术护城河的企业正在批量出清。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已有17家新势力车企进入停摆状态,行业CR5集中度提升至78%。哪吒汽车的挣扎,不过是这场残酷淘汰赛的最新注脚。
结语:当张勇的微博停止更新,当法务部的声明越来越苍白,哪吒汽车的命运早已不在自己手中。即便E轮融资到位,要填补183亿亏损黑洞、重建研发体系、重塑品牌形象,每一步都堪比蜀道之难。这场造车大逃杀启示录提醒后来者: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低价策略,终将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或许正如特斯拉CEO马斯克所言:"制造业没有捷径,要么做到极致,要么死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