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级轿车安全暗战!中保研最新排名出炉,日系三强仅剩轩逸?

在15万级家用轿车市场,消费者对安全的关注正从“隐性需求”变为“显性刚需”。中保研(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最新发布的碰撞测试排名,不仅撕开了车企间的技术底牌,更让市场格局骤然生变——日系传统“三强”中,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因碰撞成绩下滑跌出前十,仅剩日产轩逸以微弱优势守住榜单。而吉利星瑞、比亚迪秦PLUS等国产车型则以“硬核安全”逆袭,掀起了一场关于技术与成本的暗战。

一、正面25%偏置碰撞:架构代差成胜负手

中保研最严苛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吉利星瑞以21.3分刷新同级纪录,远超丰田卡罗拉的17.8分。这一差距背后,是平台架构的“代际碾压”:

CMA超级母体架构(星瑞):72.98%高强度钢占比+19%热成型钢,前纵梁采用Z型弯折吸能设计,碰撞时发动机下沉技术可扩大生存空间。测试中,乘员舱A柱零变形,四门正常开启,气囊精准接住假人头部。

TNGA架构(卡罗拉):虽在过往测试中表现稳定,但面对更高速度(65km/h)和更小重叠率(30%)的超纲挑战时,车身刚性不足导致乘员舱侵入量增加,假人腿部受伤风险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轩逸凭借改进后的Zone Body车身结构,以18.5分险守日系颜面,但其侧碰中B柱强度仍逊于星瑞,暴露了低成本平台的局限性。

15万级轿车安全暗战!中保研最新排名出炉,日系三强仅剩轩逸?-有驾

二、电池安全:针刺实验成“生死线”

新能源阵营中,比亚迪秦PLUS EV以“针刺实验电解液泄漏0ml”的成绩树立标杆。其刀片电池通过蜂窝铝结构强化,即便被钢针刺穿仍能保持稳定,热失控风险近乎为零。相比之下,部分合资竞品的三元锂电池在同等测试中仍存在冒烟风险,安全冗余明显不足。

这一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信任——秦PLUS连续24个月登顶A级新能源销量榜首,证明消费者愿为“看不见的安全”买单

15万级轿车安全暗战!中保研最新排名出炉,日系三强仅剩轩逸?-有驾

三、维修经济性:隐形成本撕裂口碑

安全不仅是碰撞瞬间的生存率,更是事故后的经济负担。大众速腾因前大灯总成更换费用高达2.8万元,成为维修经济性垫底的典型,远超国产车1.5万元的均值。其症结在于:

集成化设计:LED矩阵大灯与智能驾驶传感器高度集成,轻微剐蹭即需整体更换。

配件垄断:原厂配件价格居高不下,副厂件适配率低,进一步推高维保成本。

反观吉利星瑞,其模块化设计允许分体维修,前大灯更换成本仅需国产竞品的60%,且配件供应体系成熟,大幅降低用户后期负担。

15万级轿车安全暗战!中保研最新排名出炉,日系三强仅剩轩逸?-有驾

四、日系溃败启示:安全没有“祖传秘方”

曾以“高性价比安全”著称的日系车,此次集体滑铁卢暴露三大顽疾:

应试思维:针对主驾侧强化设计,副驾防护薄弱,难以应对中保研新增的副驾侧偏置碰撞。

成本压缩:卡罗拉为控制售价,侧气帘覆盖率从美版100%缩水至80%,导致侧碰中假人头部保护不足9

技术迭代慢:轩逸虽守住排名,但其HR16发动机+CVT组合已十年未换代,智能安全配置落后于国产车型。

五、安全新秩序:国产车的“技术起义”

这场暗战背后,是国产车从“堆配置”到“重内核”的转型:

全域安全设计:如星瑞的“发动机下沉+副车架脱落”组合技,兼顾碰撞安全与维修便利。

供应链自主: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吉利掌控CMA架构,打破外资技术壁垒。

用户思维:将维修经济性纳入研发指标,避免“买得起修不起”的消费陷阱。

结语:安全是场“马拉松”,没有终点线

当中保研将测试标准推向“超纲”级别,车企的竞争已从“应试”升级为“体系化安全能力”的较量。15万级轿车市场,日系神话的瓦解与国产车的崛起,恰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安全没有捷径,唯有技术深耕与用户敬畏方能致胜。

数据来源:中保研2025年碰撞测试报告、中国汽研公开试验数据、车企技术白皮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