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开着新能源汽车出门的朋友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本来是想享受一下绿色出行的便捷,结果却在高速服务区里体验了一把“望桩兴叹”的无奈。
就像前不久的国庆假期,很多服务区充电站的景象,比热门餐厅排队吃饭还要夸张。
有网友就拍视频说,现在服务区充电都开始叫号了,他拿到的号是60多号,硬生生等了快四个小时才给自己的车充上电。
还有一位车主更是形象地描述:“我都在车里睡了一觉醒过来了,结果还没轮到我呢!”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新能源车主在节假日高峰期的共同心声。
根据国家电网的预测数据,在假期第一天,全国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处在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排队三小时以上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暴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飞快,车子越造越好,续航越跑越长,但配套的充电设施,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上的高效充电设施,似乎还没完全跟上节奏。
要解决排长队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每辆车充电的时间变得更短。
如果充电能像加油一样,三五分钟就搞定,那排队的情况自然就大大缓解了。
因此,怎么让充电变得更快,就成了现在各大车企和能源企业重点攻关的方向,大家都在这个领域里下功夫,希望能拿出看家本领。
要想充电快,关键就得靠大功率的充电设备。
我们平时买车时,车企可能会送一个家用的充电桩,这种充电桩一般功率是7千瓦,用的是家里的普通交流电。
打个比方,一辆车如果电池容量是70度,用这种桩从零充满,理论上需要十个小时,非常适合晚上回家后插上,第二天早上出门正好满电,不耽误事。
但这种“慢炖”显然满足不了应急和长途出行的需求。
所以,公共充电桩就开始往“快”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使用直流电的快充桩,功率从几十千瓦到上百千瓦不等,充电速度也越来越快。
现在,一些更厉害的技术,比如超充、闪充,已经开始落地了。
像深圳、广州这些城市,甚至提出了要打造“超充之城”的目标。
比如深圳就计划在2024年3月底前,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
在深圳的一些示范站里,甚至打出了“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宣传语,意思就是你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就能充满电,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电动车充电耗时长的传统印象。
面对这种趋势,国家层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个通知,这是国家第一次专门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出台文件。
文件里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提出要“适度超前”地规划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目标是到2027年底,全国的大功率充电桩数量要超过10万台。
这个“适度超前”用词很讲究,既要满足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需求,又要避免因为建设得太快、太多,而造成资源浪费。
那么,究竟多大功率的充电桩才算是合适的呢?
是不是功率越大就越好?
其实不然。
充电这件事,不是充电桩单方面说了算的,它需要车辆和电池技术同步跟上才行。
这就好比一个出水量特别大的消防水龙头,你不能拿它去浇一盆小花,不仅浪费水,还可能把花给冲坏了。
充电也是一个道理,如果充电桩的功率远远超过了汽车电池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实际充电速度还是会被车辆限制住,大功率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款车型开始采用800伏高压平台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就相当于给汽车换上了一个更大口径的“油箱口”,能够承受更大功率的电流,从而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
有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采用800伏平台的新能源车型已经接近180款,而在2023年时还只有大约30款,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考虑到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情况,国家在文件中将大功率充电设施的门槛设定在了250千瓦。
这个数值是一个比较均衡的选择。
对于一块50度的电池来说,用250千瓦的充电桩,大概半小时左右就能充满,这个速度已经比很多老旧的快充桩快了不少。
同时,这个功率标准对于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主流电动车来说,都能够比较好地适配,不会因为标准定得太高,导致大量现有车辆无法使用。
这体现了一种稳步推进、兼顾存量的发展思路。
毕竟,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尽可能多的车辆。
有了标准和目标,接下来就是具体怎么建、建在哪里的问题。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过一段“跑马圈地”式的无序发展时期,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充电桩建好了却没人用,或者利用率极低的“僵尸桩”现象,造成了不小的浪费。
为了避免重蹈覆覆,现在的规划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细。
比如上海就开始对充电桩的建设进行总量动态调控,根据不同区域的车辆和充电桩比例,来决定哪里该多建,哪里该放缓。
深圳在建设“超充之城”时,也采用了差异化的布局策略:在居民区和办公区,仍然以方便夜间充电的慢充桩为主;在商场、交通枢纽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则采用快充和超充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城市公共停车场这类需要快速周转的场所,则以超快充为主。
这种布局思路的核心是,慢充依然是满足日常通勤需求的主力,它对电网的冲击小,充电成本也低。
而超充和快充,则更多地扮演着“救急”和提升出行便利性的辅助角色。
当然,大规模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还面临着两个非常现实的挑战:土地和电网容量。
特别是在一些老旧小区或者用电本就紧张的区域,电网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一个大功率超充站的总功率,可能相当于一个小型居民区的用电负荷,如果大量超充站同时运行,对局部电网的冲击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些地方以前的用电主要是满足照明、餐饮等商业需求,用电量不大。
现在要增加大量大功率充电桩,用电需求可以说是成数量级地增长,很多远离城区的服务区,其供电网络原本就比较薄弱,要满足未来的充电需求,就需要对电网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而在所有充电场景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其实是电动重型卡车的充电问题。
相比于我们日常开的乘用车,电动重卡的电池容量要大得多,通常是乘用车的好几倍。
这就意味着,它们需要功率更高、场地更大的充电站。
一个乘用车超充站的功率可能在几千千瓦,而一个重卡超充站的功率可能需要达到两三万千瓦的水平。
而且,卡车司机们往往习惯在夜间集中充电,这会在短时间内给电网带来巨大的负荷高峰。
此外,重卡车身长,需要非常大的停车和转弯空间,在城市里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
目前,针对重卡的兆瓦级超充技术还在发展阶段,相关的标准也还不统一,比如充电口的位置,有的在车头左侧,有的在右侧,甚至还有在车后的,这都给充电站的设计和运营带来了困难。
可以说,为这些奔波在运输干线上的电动重卡解决好补能问题,是未来充电网络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挑战的课题,需要电力、交通、土地等多个部门协同规划,才能真正打通新能源发展的“大动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