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开启了新一轮的限行,也没啥新意。这次的限行通告,拿去年那个版本再抄一遍,四不像,还是那几条限制措施,几乎没变。这种官腔式的守旧,让我觉得挺失望的。难道是预算有限?还是政策制定者脑子跟不上时代了?我真希望他们能有点创新精神,敢于搞点前瞻性,别老是重复过去的套路。
从数据来看,西安这几年车流量确实激增。有资料显示,去年新注册的汽车量,比前年多了差不多20%以上。而且,新能源车占比开始明显上升,估算大概占了15%左右。别误会,不是纯电车变多了,剩下的还是燃油+混动混杂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纯电车,续航一般在100到150公里左右,绝大部分买车的人还是看中补贴和政策优惠。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问卷调研,反映出大部分司机觉得限行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限。因为,大部分车主开车上下班,日常里能用的车基本都能满足需求,不会为了节约每天的限行日跑来跑去。反倒是环保成本和生活便利,成为更实际的问题。
你说,现在这样的限行,电动和非电动的区别在哪?用车牌颜色区分,纯电可以不限、非纯电就得限制。凭啥?这其实是个看脸的区分,说穿了,就是为了少烦恼。考虑到新能源车其实并不全都环保,也存在续航焦虑、充电难题,硬凑到一起优待纯电车,未免有些懒政的嫌疑。
这里再想深一点:要是把政策搞得公平点,为什么不考虑给所有新能源车都设个门槛呢?比如说,续航要过百、充电快一些的才算绿色车——这样不就更科学了?所以我一直在想,限行引入的国标其实是个门槛,但很多时候,官方没有真用心搞细,不然也不会这么均沾;一视同仁的背后,是对公平的漠视,还是怕打破现状的平衡?我也不知道。
你有没有想过,电动车不限、燃油车被限制,难道就是说效率、绿色都不重要?我觉得,这其实显露出政策背后的懒政——在忙着省事,根本没想让规则更科学。这几年,电动车补贴都多,算算成本,一辆普通燃油车百公里油耗差不多8升,大概每升7块钱,百公里油费接近60块。而一辆电动,充电成本估算每百公里能控制在20块左右(考虑到电价和充电效率),差不多三分之一。
换个角度看,纯电车的限行便利对用户意义几何?难说。有人说,电动车可以不限行是为了鼓励绿色出行,但大部分城市实际效果,更多是为了环保名义一堵墙,缓解堵堵堵,却没有真正让交通改善。毕竟,充电桩少、成本高,很多人就算想用也买不起一台够用的电车。
把话题拉远一点,问问全国还有多少城市搞限行,我看几乎没有几个城市像西安这么老套。上海、北京虽然有限行政策,但都是极其严格,且逐步优化,加入环保车的措施也更细致。而我们这里,却一直走懒政路线。这是不是说明,政策就是为了维稳,没人敢突破?还记得有次和朋友聊天,他的修理厂里的师傅曾抱怨:现在车检不严格,出门靠运气。这也是懒政的一个缩影。
扩大限行范围,放开新能源车限制,能不能算一种合理的改革策略?我感觉还是要看立场。官方怎么想?可能觉得控制总量才最重要。其实我感觉,从研发到供应链,汽车行业都变了。中国生产的电池、芯片都在涨价,供应链博弈变得更加复杂。汽车制造就像是拼手速的麻将桌,谁手里的牌好,谁就能赢得先机。
我还记得,有次问销售:你们最头疼的问题?他先笑了笑,就是客户嫌车太贵,续航不够,卖得都不如预想。很多车企也知道这个问题,但为了达标,被冲刺到生产线上的车型都在调价或减配。可这些伪纯电的车型,续航真的能满足日常需求?我还是觉得不一定。
(这段先按下不表)搞搞看看,最基础的交通管理做得科学点,可能才是真正解决堵的问题。真实的推行局部限行制度,结合大数据分析,合理调配通行时间或区域。这要比一刀切、死板限制更有效率。
说了那么多,你觉得,未来的限行/限购,能不能更智能一些?像NFC一样,车里装个芯片,自动识别车主身份,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调整限制?不然,搞得像黑名单,实际上也只是懒政对灯火繁忙的城市的应付。
我也不知道,或许真得靠技术和政策双轮驱动,才有望走出堵堵堵的怪圈。或者说,谁能提前搞出真正智能的限行方案,谁就能赢得城市的未来?这种后劲儿,还能坚持几年?
这问题,尚且悬而未决。你觉得,西安未来的交通管理,会不会变得更智慧一些?或者,还是会像现在一样,老调重弹,瞎折腾一通?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