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朋友圈,老同学在深圳留言:"刚看中辆电摩,结果去上牌被告知禁摩区不让落,白瞎了。"评论区一串附和:北京胡同里的摩友改骑电动车,上海弄堂里的大叔蹲在车行前叹气——这两年禁摩的城市不少,可电摩咋也跟着遭殃?
说起来挺拧巴。燃油摩托被禁是因为尾气污染,可电摩靠的是电池,按理说该受待见才对。可现实里,不少城市把电摩和燃油摩托捆一块儿管,上牌卡得严,甚至直接划进"机动车"范畴,考驾照、买保险、限行的规矩一堆。去年我跑了六个省会城市,查了交管局的公开数据,发现明确允许电摩上路的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要么限制区域,要么要求"符合新国标"——可那新国标车,速度慢得像骑自行车,电池小得跑不远,谁愿意花大价钱买个"玩具"?
有人可能要问:国家为啥不干脆放开?我琢磨着俩理儿。头一个是能源结构的事儿。咱国家虽然大力推新能源,但石油对外依存度还是高,燃油摩托烧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电摩看着用电,可电网里的电现在还有不少来自火电。前两年有个报告说,要是全国两亿辆摩托全换成电摩,每年能省百万吨石油,但前提是电网得先扛住这波用电高峰——这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事儿。
再一个,管理成本也是道坎儿。燃油摩托有成熟的年检、报废体系,可电摩电池寿命短,随便扔电池污染环境,回收体系又不完善。去年某二线城市试点放开电摩,半年不到,马路上乱窜的"老头乐"电摩多了三倍,事故率涨了四成。你说这事儿能一刀切放开吗?
说到底,政策不是拍桌子的决定,得平衡环保、安全、民生这么多事儿。就像老家院儿里的老槐树,想让它多长叶子,就得修剪枝桠——疼是疼,可为了长得更壮实,该忍还得忍。
政策像根软绳子,勒太紧硌得慌,松太快又怕收不住。电摩这事儿,估计还得慢慢找平衡。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老祖宗的话,放这儿倒也贴切。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2024年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电动两轮车产业发展白皮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