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大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新上任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在他履新刚刚11天的时候,就带队专程从重庆赶到深圳,去拜访了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很多人可能觉得,一个央企的领导去拜访一个民营企业的创始人,这很正常,就是普通的商业交流嘛。
但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件事的背景和细节,就会发现,这远不是一次简单的握手和寒暄,它实际上透露出了中国整个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预示着未来我们开的车可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朱华荣现在执掌的是个什么样的企业。
它叫“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注意这个“中国”抬头的名号,这可不是随便叫的。
这是在今年7月底刚刚挂牌成立的一家新的中央企业,是继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之后,咱们国家第三家汽车行业的“国家队”巨头。
这家新央企整合了原先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汽车业务,规模非常庞大,旗下有一百多家公司,业务范围从造车到卖车再到零部件,几乎无所不包。
可以说,朱华荣现在坐的位置,不仅仅是一个大企业董事长的位置,他肩上扛着的,更是国家在汽车产业战略布局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就是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新帅,上任后的头等大事,不是在内部开会立规矩,而是直奔深圳华为总部,向一位79岁的科技前辈请教,这个举动本身就充满了深意。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焦虑,一种传统汽车制造商在面对新时代时的转型焦虑。
过去我们买车,看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的马力大不大,变速箱换挡顺不顺,底盘扎不扎实。
这些都是机械层面的东西,是传统车企的看家本领。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汽车正在从一个交通工具,快速变成一个会移动的“智能大手机”。
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是,这辆车聪不聪明,它的车载系统好不好用,能不能跟我的手机无缝连接,自动驾驶功能靠不靠谱。
而这些涉及软件、算法、芯片和生态系统的“灵魂”部分,恰恰是传统车企的短板,却是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的长项。
华为在智能驾驶技术、鸿蒙智能座舱系统,甚至在快速充电网络这些领域,都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对于任何一家想在未来市场立足的车企来说,华为手里的技术,就像是一张通往未来的珍贵门票。
朱华荣的这次拜访,说白了,就是为了让长安这艘巨大的航母,能更快、更稳地装上最先进的智能化引擎,避免在时代浪潮中掉队。
这次会面也绝非走个过场。
从新闻报道里能看到,华为方面陪同任正非的,有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智能汽车业务负责人余承东等一众核心高管。
这种高层团队的集体出动,说明双方的谈话已经远远超出了“你买我一套系统,我付你一笔钱”的简单买卖关系,而是上升到了企业最高层级的战略协同层面。
他们要一起规划未来,共同面对市场的挑战。
双方合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阿维塔这个高端新能源品牌。
阿维塔的诞生模式就很特别,被称为“CHN”模式,也就是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家联合打造。
长安负责提供整车制造的经验和生产线,这是“身体”;宁德时代提供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这是“心脏”;而华为则提供全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这是“大脑”。
现在,这个合作正在变得越来越深。
双方正在推进一个叫“HiPlus”的合作模式,华为甚至派了将近一千人的联合团队,直接进驻到阿维塔在重庆的总部,跟长安的工程师们一起办公,共同研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供应商了,这更像是两家公司组成了一个混编的特种部队,目标就是打造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为了让这个联盟更加牢固,长安汽车还拿出了真金白银。
就在今年,长安的联营企业花了115亿元人民币,购买了华为新成立的智能汽车部件公司“引望”大约10%的股权。
这就意味着,双方不仅在业务上深度绑定,在资本层面也成了“一家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朱华荣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推动这一切,也是因为他面临着巨大的目标压力。
新成立的中国长安集团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到2030年,集团年销量要达到5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比例要超过60%,海外市场的销量要超过30%。
要实现这个近乎翻倍的增长,光靠过去的传统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朱华荣才说要“突破传统主机厂边界”,就是要打开大门,和最强的伙伴合作。
华为的技术赋能效果已经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全面搭载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阿维塔品牌,单月销量突破了一万辆,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78%。
这个数字有力地证明了,在今天的市场上,“华为技术”这块金字招牌,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有多大。
实际上,不只是长安,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都在探索类似的合作模式。
今年以来,广汽集团的负责人冯兴亚、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也都先后拜访了任正非。
东风汽车也和华为成立了联合项目组,双方团队已经开始融合办公。
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形成: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凭借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正在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定义者和核心供应商,它们负责提供标准化的、高性能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而长安、东风、广汽这些拥有强大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品质控制经验的传统车企,则扮演着顶级制造商的角色,负责将这些先进的技术集成到一个可靠、高品质的车身里。
这是一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新型产业分工,它让我们的汽车工业能够扬长避短,在智能化这条新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而不是继续在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领域苦苦追赶。
当央企的掌门人与科技界的领袖频繁地坐在一起,共同规划未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家企业的合作,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找到了一条自信、务实且充满希望的全新发展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