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资/独资车企在华销量下滑趋势显著,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根据乘联分会数据,2024年合资品牌市占率已下滑至34.8%,销量跌破千万辆大关。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电动化转型滞后,叠加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崛起。例如,2024年3月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占比高达72%,而主流合资品牌仅为6%,两者差距悬殊。
销量下滑的核心动因
1. 电动化转型之后
合资品牌长期依赖燃油车优势,电动化战略普遍保守。例如,大众、丰田等头部品牌早期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判断不足,未及时布局纯电平台,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以2024年为例,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6%,而同期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51.5%。这种滞后直接导致燃油车市场份额被快速侵蚀,而新能源市场又未能有效填补空缺。
2. 智能化短板凸显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配置的需求激增,但合资品牌普遍在智能化领域落后于自主品牌。例如,自主品牌已普遍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如小鹏XNGP、华为ADS),而多数合资车型仍停留在基础L2级功能。此外,合资品牌车机系统的本土化适配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用户对语音交互、娱乐生态的需求。
3.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中国双积分政策对燃油车企业形成硬性约束,合资品牌因新能源积分不足,需向自主品牌购买积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例如,比亚迪2023年通过出售新能源积分获利超230亿元,而部分合资品牌因积分缺口被迫调整生产策略。同时,地方政府对燃油车的限行、限购政策,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消费者向新能源车型的转移。
4. 自主品牌全面崛起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品牌凭借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势和精准的市场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达427.21万辆,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销量冠军。自主品牌在15万-25万元主流价格带的定价权优势,进一步挤压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电动化与智能化:头部品牌的破局路径
1. 加速电动化产品布局
头部合资品牌正通过推出本土专属车型和深化供应链合作追赶进度。例如:
◦ 大众ID.家族:2024年销量达130,222辆,同比增长23.8%,其中ID.3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成为合资纯电销冠。ID.3通过MEB纯电平台、长续航(430km)和智能化升级(如聪明款车型搭载MOS 4.0系统),成功在A级市场站稳脚跟。
◦ 丰田铂智3X:以11万元起售价切入紧凑型纯电SUV市场,4月单月交付6,227辆,累计破万,主打“大空间+高性价比”,直接对标比亚迪元PLUS。
◦ 日产N7:起售价12万元,1小时内订单破万,凭借天演平台和华为鸿蒙座舱系统,在20万元级市场实现突破。
2. 深化智能化合作与本土化研发
合资品牌通过与本土科技公司合作快速补足短板:
◦ 技术整合:奔驰MMA平台首款车型由中国团队主导软件系统开发,实现软硬件解耦;丰田铂智7X直接采用华为鸿蒙座舱,提升交互体验。
◦ 智能驾驶:大众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搭载华为乾昆智驾技术,首次将智能驾驶功能应用于燃油车。
◦ 数据驱动:宝马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专属AI智能体,本田与Momenta、DeepSeek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算法,利用中国数据优势优化系统。
3. 供应链与生产模式创新
◦ 本土化供应链:丰田在上海金山建设独资电动车及电池工厂,计划2027年投产,直接对接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大众与宁德时代合作建立电池供应体系,降低成本。
◦ 反向合资模式:神龙汽车推出自主品牌HEDMOS示界,中方主导三电和智能化,法方专注设计与驾控,实现“中国电动+法式操控”的融合。
4. 精准市场策略调整
◦ 价格下探:别克Electra E5先锋版降至16.99万元,通用GL8陆尚定价25万元,通过性价比争夺主流市场。
◦ 细分市场突破:日产FRONTIER PRO插混皮卡瞄准商用市场,丰田铂智3X针对家庭用户,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开与自主品牌的正面竞争。
挑战与未来趋势
1. 转型成本与效率
合资品牌需平衡传统燃油车业务与新能源投入。例如,上汽通用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57%,但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同时,决策链条过长导致产品迭代速度慢于自主品牌,如大众ID.系列从立项到上市耗时较长,错失市场先机。
2. 品牌认知重塑
Z世代对合资电动车偏好度仅5%,更倾向于问界、小米等专家品牌。合资品牌需通过智能化体验、年轻化营销(如ID.Festival用户共创活动)重塑品牌形象。
3. 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
头部品牌正探索“中国研发反哺全球”模式。例如,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专注电动化技术,其成果将应用于全球车型;大众计划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降低欧洲市场电动车成本。
结论
电动化与智能化已成为合资品牌止跌的关键。通过加速产品迭代、深化本土合作、优化供应链,大众、丰田等头部品牌已初显成效。例如,大众ID.家族2024年销量增长23.8%,丰田铂智3X单月交付破6,000辆。然而,转型仍需克服决策效率、品牌认知等深层挑战。未来,合资品牌需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以“中国速度”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化创新的跨越,方能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重获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