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众泰汽车,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就是那个曾经因为造出来的车跟一些豪华品牌长得特别像而出名的车企,大家开玩笑叫它“保时泰”。
这个牌子当年可以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花个十来万就能买到一辆看起来像百万豪车的车,满足了不少人的面子需求。
但是,花无百日红,最近关于它的消息,可以说是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如今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欠了一屁股债,工厂也彻底停摆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最直接的数据,根据众泰汽车自己公布的信息,从2019年到现在,这短短六年半的时间里,公司累计亏损的金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55亿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平均下来,这家公司每天都要亏掉一千多万,这钱烧得比什么都快。
公司的负债率更是高得吓人,达到了96.10%,基本上就是说公司所有的家当都拿去,也快还不清欠别人的钱了,离真正的资不抵债只有一步之遥。
因为没钱,今年的生产线根本就开动不起来,能不能继续经营下去,都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了搞清楚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有记者专门跑了一趟众泰汽车在重庆璧山区的核心制造基地。
这个地方的路名都还叫“众泰路”,听起来就挺有讽刺意味的。
在工厂的大门口,景象非常特别。
一边是两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贴出的崭新招聘广告,正在热火朝天地招人,看样子是要在这里大展拳脚。
而就在这充满希望的广告旁边,贴着一张被雨水打湿的法院查封公告。
这张公告明确地告诉所有人,这里已经不属于众泰了,厂区里所有属于众泰公司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全都被法院查封了。
新旧主人的交替,希望与绝望的对比,就在这个大门口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当年,众泰汽车是何等的辉煌。
2016年是它的巅峰时期,一年卖出了超过33万辆车,这个成绩在当时甚至超过了现在大家熟知的蔚来、小鹏这些新能源车企。
它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模仿。
它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豪华车型的外观设计学了个通透,然后用非常低的价格卖出去。
这种模式在当时确实很有市场,让它迅速崛起。
但是,这种成功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看起来很美,但根基非常不稳。
汽车行业终究还是要靠技术说话的。
众泰在外观模仿上花了大力气,但在最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技术上,却没有什么积累。
当整个汽车行业开始朝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时,众泰的短板就彻底暴露了。
人家都在研究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系统,而众泰还停留在“皮尺部”的阶段。
没有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在新的赛道上,它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从2020年开始,它的销量就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债务危机,最后工厂停产,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现在,就连它名下的一些生产线设备拿去司法拍卖,都连续几次没人要,可见它的资产在市场上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
记者进入到厂区内部后,看到的景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那个刻着“众泰汽车”四个大字的精神堡垒还高高地立着,但周围已经是一片荒凉。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全新的汽车零部件。
成堆的座椅、方向盘、车身钣金件,就那么露天堆放在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打。
很多零部件的包装箱已经被雨水泡得不成样子,里面的东西崭新发亮,却再也没有机会被装到一辆完整的汽车上。
这些零部件来自全国各地的供应商,它们本该在流水线上被赋予生命,现在却像工业垃圾一样,成了一个个“零件坟场”,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企业的败亡。
车间的大门紧锁着,透过玻璃往里看,里面不像是一个生产车间,更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堆满了各种物料。
这些物料标签齐全,供应商信息清晰,但它们的主人已经无力将它们组装起来。
曾经忙碌的流水线,如今正在被强制拆除,等待着被当成废铁处理。
这种眼睁睁看着一个庞大的制造基地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景象,带来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就在这片废墟的旁边,新的生机也在孕育。
那两家正在招人的新能源公司,已经租下了众泰的一部分厂房,准备在这里建设新的生产线。
根据公开信息,这两家公司背后都有上市公司支持,是正儿八经要来投资建厂的,而且投资额还不小,动辄就是几个亿。
每天都有很多求职者来到这里面试,他们对众泰的过去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即将在这里开始的新工作。
这个场景,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众泰汽车的倒下,虽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靠模仿和走捷径的模式,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就很容易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被淘汰。
而那些代表着新技术、新方向的企业,正在接替它们,在原来的土地上建立起更具竞争力的产业。
众泰的失败,为所有中国品牌都上了一堂昂贵的课,那就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道。
那些被遗弃在风雨中的零部件,也像是在警示着后来者,没有技术的根基,再华丽的外表也终将腐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