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清
当ICAR超级V23的“方盒子”造型在车展上引发年轻群体围观时,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小保时捷”构想正从战略蓝图走向市场实践。
在纵横G700、风云X3 L等个性化车型接连推出的背后,是这位汽车老兵对中国汽车产业“高强度低纬度”内卷困境的突围尝试,更是对汽车文化蓝海的果断进军。
中国汽车市场已深陷同质化泥潭。尹同跃直指行业痛点:技术、供应链的高度趋同,导致产品千人一面,形成产能过剩与消费者需求未被满足的悖论。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4亿辆,但市场上充斥着“四平八稳”的家用车,年轻群体对个性化、情感化车型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这种供需错配恰恰印证了保时捷诞生的原始逻辑——当年正是为满足特定群体对性能与个性的追求,才孕育出这个传奇品牌。
奇瑞的破局之道颇具胆识。尹同跃力排众议引进曾主导小米生态链产品的苏峻团队,赋予其iCAR品牌的绝对设计主导权。这位清华大学设计博士带来的不仅是“硬派复古×科技赛博”的美学风格,更将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共创模式注入汽车制造。iCAR V23通过模块化设计提供丰富改装选项,从复古套件到赛博风格组件,让用户深度参与车辆个性化过程。上市数据显示,该车型女性用户占比达45%,印证了“让设计师定义汽车”理念的市场生命力。
在尹同跃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的真正短板不在制造能力,而在文化积淀。作为连续八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汽车文化的贫瘠与市场规模极不相称。但这恰恰孕育着巨大商机——深圳国际汽车生态博览会的火爆就是明证,这个自2015年移师深圳的展会,展览面积从22万平方米扩张至2025年的32万平方米,每年吸引超120家整车品牌和5600家改装企业参与,成为汽车文化崛起的鲜活注脚。
奇瑞的战略转型暗合产业升级规律。对比全球汽车文化演进,德国的机械精密、日本的JDM改装、美国的肌肉车文化,无不诞生于市场充分竞争后的个性化需求爆发。尹同跃提出“培养小保时捷”,本质上是要在技术同质化的红海中开辟文化附加值的蓝海。通过iCAR品牌的“单款、精品、长周期”策略,奇瑞正在构建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方式载体的价值跃迁,这与保时捷将跑车文化融入品牌基因的路径异曲同工。
当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时,奇瑞的探索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用文化赋能破解内卷困局。尹同跃的“小保时捷”愿景,不仅是要打造爆款车型,更试图建立中国汽车的文化自信。在深圳车展的改装潮与iCAR展台的年轻面孔中,我们或许已能瞥见未来——当更多“小保时捷”式的品牌崛起,中国才能真正从汽车消费大国蜕变为产业强国,让流动的钢铁真正承载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表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