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都亏这么多?汽车行业的“吓人账本”到底藏了什么玄机
最近能刷到的最炸裂的数据,应该是某家新势力车企的亏损数字了吧。四季度净亏损几十亿。全年下来,亏得快赶上营收了。账上钱是烧得没剩多少,还得转头去找投资人继续融资。很容易让人冒出一个词——“不正常”。一辆车卖二三十万,能亏这么多,燃烧的钱到底去哪了?这事儿怎么看怎么离谱。
但别急着下结论,这种数字炸出来,确实吓人,但咱拆开来看。
先说销量。表面上,这家新势力车企卖得不算差,年销量十几万台,在一众新势力里站得住脚,比那些全年只交付几千台的“朋友们”好太多了。营收也跟着销量跑起来,几十亿的账面收入,看上去挺有模样。可是呢,这个营收在汽车行业其实不算大,尤其是新能源车企想要“上量”,投入是硬门槛。厂房、供应链、物流配送,这些都得烧钱。
再看毛利。毛利率倒是正的,但也就个位数水平。传统燃油车企能做到20%、30%的毛利率,新势力这边连门槛都摸不到。为啥呢?核心问题是成本。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是个硬伤。电池占整车成本三四成,尤其最近原材料涨价,车企能做的就是扛着,真压不住了才敢涨价。涨价还得考虑消费者的接受度,你说头部品牌涨1000、2000,可能没问题,但新势力涨价会直接影响销量。
亏损,绕不开研发。新能源车企有个大特点,研发投入占比极高。像传统车企做燃油车,技术成熟,平台稳定,研发成本摊薄到几代车型,压力没那么大。可新能源车不一样,技术迭代快,消费者对新功能、新体验的期待值也高,企业必须持续投入。而且研发投入不是直接挂在当季的账面上,很多是提前花钱做准备,账面上可能显得亏,但长期看是战略布局。
还有一个坑,市场推广。新势力车企很年轻,品牌没根基,消费者不熟,那怎么办?铺天盖地的广告、体验中心、试驾活动,都是花钱的地方。传统车企靠经销商网络卖车,但新势力要自己做直营模式,销售网络其实比开4S店还烧钱。直营模式看着好,服务体验确实能拉升,但它的成本是个无底洞。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做新能源,其实也亏,但亏得没那么显眼。为什么?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业务是块“压舱石”,能平衡整体财务表现。新势力车企就没这个条件,卖车的营收和亏损赤裸裸地摆在账上,没地方藏。外资品牌倒是稍好一些,毕竟有时间积淀,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也强,亏得不算那么猛烈。但即便是外资品牌,进军国内新能源市场也要做市场推广,烧的钱也不少。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有章法”?其实要分两类来看。乱花钱的车企确实有,但那些数据早晚会露馅,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真正有战略的车企,是在用亏损换时间。比如研发投入,烧的钱是为了未来能拿到技术优势。市场推广也是提前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些动作虽然看着亏,但都有布局。
最后回到那个“吓人”的数字。拆开看,亏损这事其实没表面那么危险。行业里本来就是这样,新势力车企的成长路径跟传统车企不一样,账上的数字看着惨,但战略方向清晰的话,亏损是暂时的。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这家公司未来能不能把这些投入转化成竞争力。只要方向对,亏损本身不吓人。真正吓人的是,钱烧完了,却没后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