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如今在国内舆论场中仿佛带着一股奇异的魔力,总能轻易点燃论战的烽火。福特CEO一句“落后中国电动车”,本应是中国汽车工业扬眉吐气的时刻,却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差距”的辩论,这说的有异曲同工的意。有人说,这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睡的中国汽车行业;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商业互吹,不必当真。可偏偏就有一些人,如同王传福口中的“没长脑子”一般,对国内品牌的进步视而不见,反而对国外品牌顶礼膜拜。
这让人不禁想起不久前雷军的那番话。一个刚杀入造车领域的手机厂商,对国内同行不屑一顾,却对特斯拉奉若神明,认为与之相比仍有“巨大差距”。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崇洋媚外吗?中国电动车技术真的如此不堪吗?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一众国产品牌的崛起,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还是说,在某些人眼中,只有外国的月亮才更圆?
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或许,正如一些人分析的那样,是利益使然。通过贬低国产品牌、抬高国外品牌,可以彰显自身“独特”的品味和“高人一等”的眼光,从而获得某种优越感,甚至将这种优越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某些KOL通过“独立客观”的评测,实则夹带私货,引导消费者购买国外品牌的产品,从中获取佣金。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真相或许更加复杂。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是继续放任其蔓延,还是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值得我们深思。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自信上。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品牌都不相信,又如何走向真正的强大呢?难道我们真的要等到外国品牌彻底占领国内市场,才幡然醒悟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