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价格急涨近20%,被荷兰卡脖子,安世中国破题有招?先说结论,事情来龙去脉很现实也很刺眼,断供、官司、订单暴增、价格飙升,这一连串动作把整个车用半导体链条搅成一锅粥,后面我把时间捋清楚,告诉你谁先动手谁被动挨,不分析不点评,只讲发生的细节,留点悬念给你自己消化。
10月26日,荷兰安世半导体忽然对东莞封装厂停供晶圆,这一纸断供像扔进池子的一块石头,圈圈涟漪立刻扩散开来,很多客户订单马上被牵着鼻子走;
9月30日,荷兰政府先下了行政令,宣布对安世全球相关主体实施为期一年的“冻结”,要求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不得调整,这一步像是先把棋盘给扣住,再去搬棋子;
接着荷兰法院裁定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职务,并任命一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同时把闻泰持有的大部分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这一连串法律动作让公司内部矛盾当众化;
荷兰安世在10月29日发函说,断供是因为“当地管理层最近未能遵守合同付款条款”,一句话把矛头指向东莞这边,意图很明显,声明发布后事态没有缓和反而更热;
安世中国在11月2日回了一封《致客户公告函》,直接否认荷方指控,称对方是无中生有并且恶意抹黑,并且曝出荷兰安世拖欠东莞厂高达人民币10亿元的货款,这一招把舆论场的火焰又推高了一个档次;
同日,安世中国承诺生产不停、交付不断,并宣称已备足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可支撑客户订单到年底甚至更久,话说得很响亮,目的就是安抚客户和供应链的焦虑;
安世中国还宣布启动多套预案,加快验证新的晶圆产能,声称有信心在短期内完成验证,并从明年起实现无缝对接,这句话把时间表放得挺明确,但验证不是说完就完的事;
国内的晶圆厂开始露面,南华早报等媒体列出多家可替代的中国厂商,包括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微、扬州扬杰等,他们表示可以向东莞供货,同时闻泰旗下的上海鼎泰匠芯投资建厂也被点名,有望提供12英寸晶圆补位;
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也表态会支持闻泰科技等成员捍卫权益,行业内可能动员资源来稳住局面,这种表态在外界看来就是给安世中国撑腰的一记信号;
但新供应商的认证不是闹着玩的,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的秘书长林示说,要满足安全要求,新的晶圆供应商通常需要6到12个月才能拿到车辆使用认证,这个时间窗说明短期内补位有难度;
大多数中国晶圆厂偏向中低压产品,而像英飞凌、意法这些外国企业能做高压产品,短期内若欧洲企业的晶圆产能被提前预订,安世中国即便拿到货也可能遭遇分配压力;
安世是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龙头,特斯拉、宝马、大众等车企都依赖其芯片供应,市场上安世占欧洲功率半导体市场约18%,如果断供超过四周,估算会损失超2亿颗芯片的产能;
这一消息传开,欧洲整车厂开始恐慌性囤货,订单短期暴增三倍,芯片价格应声上涨近20%,交易现场像被泼了冷水的市场,一下子乱成一锅粥;
各大车企股价也对政策和市场消息敏感,中国商务部在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以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市场对此反应积极,11月3日大众、奔驰、沃尔沃和雷诺等欧洲车企股价普遍上涨至少3%;
媒体还有传言称在韩方峰会后中美欧三方博弈下,美国可能会推动安世中国工厂恢复芯片运输,这种跨国博弈的消息像黑夜里的闪电,时明时暗;
与此安世中国自己也在行动,公告里强调荷兰单方面停供不会改变公司对产品品质和客户承诺的坚持,这种口吻像是硬着头皮往前冲的誓言;
短期内,欧洲本土晶圆厂却有库存积压,这种反差让人觉得讽刺,欧洲厂商的产能可能被政策和市场预期锁住,而真正缺的却是下游客户手里的芯片;
从10月26日的断供到11月初的外交与市场反应,这场风波在时间线上持续发酵,每一步都有新变量加入,让原本就脆弱的汽车供应链显得更不安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