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

记者 | 廿一
图片来源 | 企业官方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一场关于汽车未来的技术革命正在上演。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智己汽车最新发布的l7旗舰轿车成为全场焦点:这款搭载高通骁龙8775舱驾一体soc的智能座驾,不仅能实现4k级3d导航实时渲染,还能通过座舱域与智驾域的深度协同,在感知到前方突发路况时,自动调整hud显示内容并激活座椅震动预警。这种"思考在前,响应无界"的智能体验,正是舱驾一体跨域soc技术商用的典范。从上汽与高通的强强联合,到黑芝麻智能武当c1296芯片赋能东风车型,再到英特尔与安波福打造的虚拟化平台——舱驾融合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成为定义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有驾
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有驾
降本增效的“技术催化剂”
在传统汽车架构中,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如同两个语言不通的“邻居”,各自占据独立的硬件资源,通过繁复的线束和通信协议勉强交流。而舱驾一体跨域soc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堵“柏林墙”。以黑芝麻武当c1296为例,这颗7nm工艺的芯片将座舱渲染、adas感知、车身控制等功能整合于单一硅片,不仅让东风汽车的bom成本降低20%,更使跨域数据交互延迟从毫秒级压缩至微秒级。高通展台的技术专家用一组对比数据揭示了行业趋势:采用骁龙8775的舱驾一体方案,相比传统“座舱芯片+智驾芯片”分体设计,可节省15%的芯片成本,而算力利用率却提升40%——当车辆泊车时,原本用于行车感知的tops算力可瞬间转化为座舱ar导航的渲染资源,这种“动态借贷”式的算力共享,正是跨域融合的魔力所在。
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有驾
推动这场变革的,是汽车行业对“极致性价比”的集体渴求。安波福中国区总裁杨晓明的发言颇具代表性:“中国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毫米级’阶段,谁能用一颗芯片解决过去三颗芯片的任务,谁就能赢得主机厂的订单。”这种需求催生了技术路径的进化:从早期“one-board”多芯片共板方案,到如今“one-chip”单芯片集成,再到未来“one-soc”全栈融合,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跨越技术代际。四维图新副总裁许鹏飞在gtic峰会上预测:“到2027年,15万以下车型的舱驾融合渗透率将突破50%,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成本革命。”
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有驾
生态协同的“破壁之战”
然而,舱驾融合的商用化之路并非坦途。在车展同期举办的圆桌论坛上,北斗智联技术专家周鹏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当智驾域要求asil-d级功能安全,而座舱域追求4k游戏渲染时,如何让它们在同一颗芯片里‘和平共处’?”这揭示了跨域soc面临的核心矛盾——需求的对立与资源的共享。黑芝麻智能负责人坦言,武当c1296设计阶段最痛苦的抉择,是如何在npu(智驾算力)与gpu(座舱渲染)之间分配晶体管资源,“就像要求一名外科医生同时精通钢琴演奏”。更复杂的挑战来自软件层:足下科技研发总监于晨笛演示了一段视频——当智驾系统突发紧急制动时,座舱娱乐屏幕竟因内存冲突出现卡顿,这种“跨域干扰”暴露了现有虚拟化技术的软肋。
行业正在以创新应对挑战。安波福展出的“数字基座”方案给出了一个解题思路:通过自研的acf通信中间件,在风河hypervisor虚拟化平台上构建“安全通道”,确保关键智驾进程永远优先占用资源。而英特尔与黑芝麻的联合平台则尝试另一种路径——用可扩展的芯片组实现“柔性融合”,既能满足l4级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又能为高端车型保留3a游戏渲染能力。这些探索背后,是一场比技术突破更深刻的变革:传统车企正在拆解“座舱事业部”与“智驾研究院”之间的组织藩篱。正如杨晓明所言:“当硬件融合已成定局,软件协同能力和组织架构改革才是真正的赛点。”
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有驾
从“功能叠加”到“体验重构”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舱驾融合的初级形态已实现“物理整合”,而下一阶段的竞争将聚焦于“化学融合”。德赛西威展台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当体验者说出“我有点困”时,车辆不仅自动调低空调温度、播放提神音乐,还同步将驾驶模式从激进转为平稳——这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场景化联动,展现了跨域soc的终极潜力:让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懂你”的智能生命体。
2025上海车展洞察:舱驾一体跨域SOC商用时代启幕-有驾
但这条进化之路仍布满荆棘。车展期间发布的《中国智能汽车跨域融合白皮书》指出三大待解难题:液冷散热系统的可靠性验证、asil-d与信息安全双标准的兼容设计、以及缺乏统一的soa服务接口规范。对此,行业头部企业已开始未雨绸缪:高通宣布下一代5nm舱驾soc将集成硬件级安全隔离模块;安波福则联合风河推出符合iso 21434标准的车载sdn网络方案,试图从通信底层筑牢安全防线。
“真正的舱驾融合不该让用户感受到‘技术’,而应享受‘无感’的智能。”足下科技于晨笛的这句话,或许道破了这场变革的本质。当2025车展的聚光灯渐暗,一个更清晰的趋势已然显现:跨域soc的商用不仅改变了汽车的产品形态,更将重塑整个产业的竞争逻辑——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能同时驾驭芯片性能、软件生态与用户体验的“全能选手”。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中国供应链正凭借“本土创新+全球视野”的双重优势,首次站到领跑者的位置。
上观号作者:上海汽车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