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号那天,北京那位老兄打开他崭新YU7的前备箱,估计想的是终于能跟爱车亲密接触了,结果里头静静躺着一张纸,白纸黑字写着维修工单。这一下,什么提车的喜悦,瞬间就跟被浇了盆冷水一样,心里那叫一个拔凉。
付完钱,销售还笑眯眯地说车在搞软件升级,让他多等等。从白天磨叽到晚上七点,他还真就信了。现在回过味儿来,那几个小时的等待,每一分钟都像是在嘲笑他的天真。所谓的升级,原来是拆了他的车,换了个前保险杠,单子上零件拆卸、安装、质检签字,一应俱全,流程走得那叫一个齐全。
有意思的是,这车的合格证是7月11号出的,意味着它早就该是一辆完美无瑕的商品。可这张维修单开具的日期,恰恰就是他提车的7月14号。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这张单子没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这根本不是升级,这是返厂维修,是事故处理。
其实,汽车出厂前有点小修复,在行业里不算什么稀罕事儿,流水线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别家车企也有类似的返工单,但处理方式就体面多了。要么内部消化,走电子流程,要么修完把纸质单子收好,绝对不会让它跟车主偶遇。让车主自己发现这玩意儿,感觉就像是本想开个盲盒,结果发现是个二手货,还是商家亲自盖章认证的那种。
这事儿最让人窝火的,不是车修过。毕竟新车,有点瑕疵返工也能理解。最让人搓火的是那种被糊弄的感觉。车主说自己是首批盲定顶配的用户,铁杆老米粉了,对这个品牌有感情。他一开始没想把事闹大,就想安安静静要个说法,可对面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在挑战他的耐心底线。
一开始说给点积分补偿,他没同意。后来改成给现金,数额还给砍了一半。约好了见面谈,结果人影都没见着,电话也不回了。这种拖延和敷衍,比那张维修单本身更伤人。钱不钱的还在其次,他就是要个坦诚,想问问,为啥要把返工说成升级?为啥只有小米的车里会留着这么一张单子?流程管理是不是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事情捅到网上之后,各路人马都开始发表看法。有人说这就是行业潜规则,见怪不怪。也有人觉得,这恰恰暴露了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在流程管控和细节处理上的稚嫩。造车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硬件组装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交付到用户手里的产品完美无瑕,如何处理突发状况,如何维护用户的情感,这些软实力,有时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现在,皮球踢到了小米这边。这不单单是一次售后纠纷,它更像是一次公开的品牌危机测验。雷军一直强调的用户体验和交个朋友,在这张轻飘飘的维修单面前,显得有点脆弱。接下来怎么回应,是继续冷处理,还是雷军亲自出面给个说法,直接关系到那些持币观望的潜在车主们,心里那杆秤会倒向哪一边。你觉得,这事儿最后会怎么收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