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下,新势力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不少新势力车企在宣传时却陷入“畸形”误区,过度强调车辆的智能座舱、大屏幕、豪华座椅等配置,将之比喻为“冰箱彩电沙发马桶”,以此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却对车辆至关重要的底盘调校和安全性能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这种本末倒置的宣传方式,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在一系列事件曝光后,使其陷入信任危机。
小米 YU7:性能光环下的失控隐忧
小米 YU7 作为新势力车企的代表作之一,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参数和智能配置,一经推出便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其双电机总功率达 508kW,零百加速仅需 3.7 秒,最高车速可达 253km/h,续航里程也相当可观,再加上小米生态链的智能互联系统,让无数消费者为之倾倒。然而,2025 年 3 月 9 日,小米 SU7 Ultra 在赛道内却发生严重撞击事件,车辆在高速过弯时失控冲出赛道,车头猛烈撞击围墙,前脸损毁严重,安全气囊全部弹出,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无独有偶,此前还有车主在城市道路飙车至近 200 公里/小时被警方查处,甚至有视频曝光该车型车速飙至 300 公里/小时,驾驶者在车内嬉笑,对车辆失控风险毫不在意。这些事件不禁让人们质疑,小米 YU7 在追求极致性能与智能配置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底盘调校与车辆稳定性控制?其在高性能背后,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理想的“断轴魔咒”:质量把控之殇
理想汽车同样深陷底盘质量问题的泥沼。自 2019 年 12 月开始交付至今,理想汽车多次被曝出“断轴”事件。2020 年,理想 ONE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多起断轴事故。例如,2020 年 1 月 29 日,上海一辆理想 ONE 与宝马 3 系车身碰撞导致前部断轴;2020 年 5 月 11 日,一辆理想 ONE 在行驶中右轮与路肩发生摩擦致断轴;同年 8 月 19 日、9 月 7 日、9 月 22 日以及 10 月 15 日,均发生了类似断轴事件。2022 年,理想 L9 上市之初,试驾车就在试驾途中出现交通事故,发生断轴,官方解释为试驾车以 90 公里/小时的速度冲过 20cm 深的大坑导致空簧内部缓冲环破损,但试驾车使用试制阶段缓冲环、与量产车配件不同的说法,难以令消费者信服。2024 年,理想 L7 和 L8 分别位列增城动力车型投诉榜第二和第四,其质量问题可见一斑。
这些“断轴”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理想汽车在底盘结构强度标准、耐冲击性能以及质量把控方面可能存在严重缺陷。据工程师分析,理想ONE和L9的底盘结构强度可能不够,耐冲击强度不行,导致在撞击时容易出现断轴情况,且不同车型不同位置都出现问题,说明问题并非偶然,而是存在系统性风险。此外,理想部分车型还陷入“底盘抄袭”质疑,如理想ONE与汉兰达底盘相似,L9底盘被指与宝马X5、沃尔沃XC90相似,这或许也反映出其在底盘研发与调校方面的不足。
深度剖析:新势力车企为何“舍本逐末”
1. 对市场认知的偏差:部分新势力车企误以为消费者仅关注车辆的智能化、豪华配置等表面因素,为迅速抢占市场,将资源过度集中于打造“吸睛”配置,却忽视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安全与操控性能。
2. 技术积累不足:相较于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在汽车底盘调校等核心技术领域经验欠缺。底盘调校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与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非一朝一夕之功,新势力车企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传统车企的水平。
3. 成本控制考量:在有限的成本预算下,新势力车企面临艰难抉择。是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提升底盘性能等不易被消费者立即感知的方面,还是用于打造智能座舱等能直观吸引消费者的配置?部分车企为追求短期市场利益,选择了后者。
结尾:回归造车本质,方能行稳致远
汽车的本质是安全、可靠地将乘客从起点送达终点。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化、豪华配置等方面的创新固然值得肯定,但绝不能以此为噱头,忽视了底盘调校与安全性能这些根本。小米 YU7 的频繁失控与理想汽车的“断轴魔咒”,为整个新势力行业敲响了警钟。只有在追求科技创新与市场扩张的同时,回归造车本质,将底盘调校、安全性能等核心技术放在首位,打造全方位优质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与支持。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难以掩盖其“内在缺陷”,终将被市场淘汰。希望新势力车企能深刻反思,尽快转变发展思路,为消费者带来真正安全、可靠、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
各位网友,对于新势力车企的这种现象,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