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深圳坪山工厂,流水线的机械臂还在不知疲倦地挥舞,但流水线旁的工人小刘却破天荒收到了主管的群消息:“明天开始,周末双休,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他揉了揉发红的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这可是以“奋斗者文化”闻名的比亚迪啊!
一纸禁令掀翻“加班江湖” 欧盟委员会上周突然甩出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指令》,要求所有在欧经营的外资企业必须遵守“8小时工作制+双休”,否则面临最高年营业额4%的罚款。消息一出,在德国建厂的比亚迪连夜修改考勤系统,国内总部也被迫同步调整——毕竟谁也不想丢掉欧洲这个年销30万辆的肥肉。
资本家们彻底坐不住了。某供应链高管在朋友圈哀嚎:“让中国工人准时下班?还不如直接关厂!”毕竟在新能源行业,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三班倒”和宁德时代的“896”才是常态。但欧盟这次显然动了真格:上个月,波兰一家中资电池厂就因强制加班被罚了220万欧元,流水线上贴着的中文标语“今天加班是为了明天的自由”成了当地媒体的笑柄。
“卷王”比亚迪的艰难转身 翻看比亚迪去年的财报,人力成本占比仅有特斯拉的60%,秘诀就是那套“精益生产”:工人两班倒,设备24小时连轴转,连厕所都要按秒计时。如今突然要改成8小时工作制,车间主任老李算了一笔账:同样产能需要多招40%工人,每年多烧掉5.6亿人力成本,“这哪是双休?简直是给对手送弹药!”
但工人们可不这么想。知乎上一位ID“扳手侠”的员工爆料:新规执行首日,生产线效率暴跌30%——不是大家偷懒,而是常年加班导致的手腕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突然集体发作。厂医院理疗室排起长队,有老师傅苦笑:“原来我们不是机器,还是会生锈的。”
全球化下的“时差博弈” 耐人寻味的是,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在华工厂却依然实行“弹性工作制”。柏林自由大学劳动法教授施密特点破玄机:“欧盟在玩双重标准,他们清楚中国新能源车的成本优势有一半来自人力红利。”这话不假,国内某车企HR私下透露:同样的焊接岗位,德国工人时薪38欧元,中国工人连零头都不到。
不过风向似乎正在改变。TikTok上#比亚迪双休挑战#话题已收获240万播放,95后工人们晒出钓鱼竿和烘焙作品,配文“原来太阳落山前下班能看到晚霞”。而隔壁特斯拉的招聘摊位前,突然多了些打听“是否真能双休”的年轻人。
当深圳工厂的熄灯时间从深夜23点提前到傍晚18点,办公楼里的焦虑却在蔓延——那些靠“加班费”月入过万的工人会不会集体辞职?欧洲客户催货的邮件怎么回?更致命的是:如果中国制造不再靠“人肉电池”续命,下一个竞争力该押注在哪里?
(此刻的比亚迪食堂里,工人们正用手机刷着欧盟新规的解读视频。有人突然喊了句:“要是国内劳动监察也这么硬气……”话音未落,周围响起一片心照不宣的咳嗽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