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汽车行业有个特别炸眼的数据——新势力车企的亏损数字。随便翻一份财报,动辄亏损几十亿元,而且还不是一家两家,有些企业甚至几年都是亏光了去年赚到的钱,或者还得靠融资续命。看着这些数字,不少人都在问,“这么亏,这些公司还能撑多久?是不是要凉了?”亏得这么离谱,真的“太不正常了”,但冷静下来,我们得慢慢拆开来。
先说销量,毕竟车卖得多卖得少,直接影响营收。这几年新能源车的销量是往上走的,尤其是一些爆款车型能帮企业撑起半边天。比如某品牌的旗舰车型,一上市就连续几个月销量过万,这对新势力是个好成绩。但问题是,销量涨得再好,营收还得配上车的单价,这些车单价往往定得不低,高端车型动辄三四十万一辆,营收自然也看着不错——所以表面上你会觉得车卖得挺好,账面上也有不少钱进来。
但转过来看看毛利率,就开始扎心了。新势力车企的毛利率普遍不高,有些低到个位数,有些甚至是负的。为啥?一个重要原因是研发投入。这些车企为了追求技术领先,不管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座舱,钱花得特别凶。比如华为相关技术的合作,这些功能看起来很炫,但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支出。再比如电池成本,新势力车企普遍用高端电池,用户体验是好了,但成本压着毛利率就是没办法的事。
除此之外,账期也是个坑。新势力车企的现金流往往有点紧张,虽然卖车有钱进来,但供应链账期可能拖后,导致账面上看着亏,其实只是钱没及时到账。再加上宣传、渠道铺设、售后服务系统,这些都是花钱的地方,分分钟把营收吞得差不多。你再横向看看传统车企,虽然它们毛利率高,但它们的研发投入没那么激进;外资品牌虽然账面好看,但它们供应链账期往往更短,现金流上就舒服很多。
这一圈拆下来,你会发现,新势力车企的亏损,很多时候是“结构性”的,并不完全是因为经营出了大问题,而是因为行业本身的现状让它们没得选。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技术迭代特别快,不花钱就被淘汰,大多数企业只能硬着头皮砸钱。一些亏损其实也是“赌未来”的打法,比如自动驾驶相关功能,这东西短期内看着烧钱,但如果真的跑通了,后续的盈利空间会很大。
那问题来了,这种亏损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严格来说,不是所有的投入都能算“战略性亏损”。比如有些车企一味砸钱做概念车、搞花里胡哨的设计,结果真的量产后市场反馈不好,这种亏损就不太健康。但像深蓝S09这种车型,它的研发方向非常明确,围绕家庭场景做布局,紧抓消费升级的趋势,这种投入属于比较有章法的。
再说账期,虽然看着亏,但如果企业能在账期优化上持续发力,把供应链管理做扎实,未来账面数字是可以改善的。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这方面做得好,是因为它们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新势力车企能不能在这方面学几招,也是接下来能否扭亏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个关键点是市场定位。新势力车企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太过依赖高端车型,高端车利润确实高,但需求波动也大。如果市场行情不好,销量掉了,亏损就会被放大。但如果企业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同时逐步打开中低端市场,亏损就能慢慢收窄。特斯拉就是这么干的,高端车打响品牌后,它的中低端车型迅速抢占市场,整体盈利能力也就上来了。
说到底,这些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很多时候是这个行业本来就有的局限性。新势力车企的动作虽然“烧钱”,但在很多方向上确实有章法,关键是它们能不能扛到盈利的那一天。盯着这些车企的时候,别光看表面的财务数字,而是看它们接下来的战略动作。花钱不怕,但得花得值,花得能跑通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