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咱们普通老百姓聊起国产车,总觉得像是“偏科生”,可能外观设计、车里的大屏幕和皮座椅这些看得到的地方做得花里胡哨,但一提到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看不见的“内功”,心里总会犯嘀咕,觉得跟那些合资老牌子比起来,火候还差了点。
但是,时代真的变了,现在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是吴下阿蒙。
今天,咱们就不聊虚的,不谈外观内饰,而是把一台最近备受关注的国产硬派新秀——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豹5,直接升起来,像做一次彻底的“体检”一样,看看它在咱们平时根本瞧不见的底盘部分,到底下了多少功夫,用料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么扎实。
当这台豹5被举升机缓缓托起,拆掉底部的几块大面积护板后,整个底盘的真容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一眼的感觉,不是杂乱无章的管线和裸露的部件,而是出乎意料的规整和严密。
拆下来的护板本身就很有讲究,不是那种软趴趴的薄塑料片,而是质地非常坚硬的工程塑料,敲上去梆梆作响,很有分量。
更难得的是,护板内侧还贴有大面积的黑色隔音棉,这种细节处理,对于提升行驶时的静谧性、隔绝路面噪音,有着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这个开胃菜就能看出,这台车在细节上的投入,是奔着高标准去的。
视线首先聚焦在车头下方,这里往往是一台越野车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地方。
很多新能源车型为了保护车底的电池包,会在车头下方增加一根横梁,这已经算是比较负责任的设计了。
但豹5在这里的设计,可以说是“超级加倍”。
它的车头最前端,也是整车离地间隙最低的位置,横亘着一根异常粗壮的全框式副车架前横梁。
这根梁的粗壮程度,让人看了就心生安稳。
它的作用远不止是保护电池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位站在最前线的重装卫士,不仅将后方的电池包牢牢护住,甚至连更后面的发动机、驱动电机这些核心动力总成,都一并纳入了它的保护范围。
这意味着,当车辆在复杂的非铺装路面行驶,遇到凸起的石头或者土坡时,最先接触到障碍物的,就是这根最坚固、最不怕磕碰的“开路先锋”。
这种不计成本的防护思路,显然是充分考虑了极限越野场景下的实际需求,把安全冗余做得非常足。
再往里看,前悬挂的结构和用料,更是堪称“豪华”。
它采用了双叉臂式独立悬挂,这种结构相比常见的麦弗逊悬挂,成本更高,结构更复杂。
打个简单的比方,麦弗逊悬挂好比用一根胳膊撑着车轮,而双叉臂则是用上下两根粗壮的胳膊一齐夹住车轮,无论车辆如何转向、颠簸,都能让车轮以更稳定的姿态紧贴地面,从而带来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这在同价位的硬派SUV中,绝对是越级的配置。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用料,除了最上方的一根上叉臂为了保证足够的韧性而采用钢材之外,包括尺寸巨大的下支臂、连接车轮的羊角、减震器下端的叉臂在内,目光所及之处,几乎都是闪着银色光泽的铝合金材质。
在汽车工程领域,大家都知道“簧下质量”这个词,通俗点说,就是悬挂和车轮这些部件越轻,悬挂的反应速度就越快,滤震效果就越好,车开起来就越灵活舒适。
豹5在前悬挂上大量使用更轻、成本更高的铝合金,甚至连刹车卡钳都是铝合金材质的,顶配车型还配备了四活塞的卡钳和打孔通风刹车盘,这种“下血本”的做法,足以看出它对操控性能和行驶品质的极致追求。
看完了车头,我们把目光移到车身中部的电池包区域,这对于一台插电混动车型来说,是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
豹5为这块金贵的电池提供了堪称“三层重甲”的严密防护。
最底层,是一块厚度约两毫米的高强度复合材料护板,它能有效抵御碎石的飞溅和一般的刮蹭。
但这仅仅是第一道防线。
在这层护板的上方,还覆盖着一整块完整的钢板,用磁铁可以牢牢吸附,证明了它的真材实料。
钢板的上面,才是电池包自身的金属下壳体。
复合材料护板、高强度钢板、电池外壳,这三层防护层层叠加,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给予了驾乘者极大的信心。
电池包两侧的布局也体现了工程师的巧思。
其中一侧,布置的是工作时温度极高的排气管。
为了彻底隔绝高温对电池性能和安全的影响,从前到后,整根排气管都被大面积的隔热铝瓦包裹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到裸露的部分。
这种不惜成本的隔热处理,在很多同价位甚至更贵的合资车型上都未必能见到,有些车型甚至连一片隔热瓦都没有,细节之处高下立判。
而在电池包的另一侧,则走的是各种冷却水管和油管,这些重要的“血管”同样被厚实的硬塑料护板完整覆盖,并与电池包侧面保持齐平,不仅起到了周全的保护作用,也让整个底盘下部更加平整,有助于优化空气动力学表现,降低风噪。
视线继续向车尾移动,可以看到一个容量为60升的金属油箱。
相比于可塑性更强的树脂油箱,金属油箱在硬度和抗冲击性上更具优势,对于一台需要应对复杂路况的硬派SUV来说,这是更稳妥的选择。
并且,设计师还为这个油箱穿上了“双保险”,表面喷涂了厚厚的PVC装甲涂层用于防腐蚀和防刮擦,下方还额外增加了一块硬塑料护板进行保护。
最后来看后悬挂,它采用了结构更高级、调校潜力更大的五连杆独立悬挂。
在用料上同样毫不吝啬,连接后轮的羊角和一根关键的拖曳臂都使用了轻量化的铝合金材质。
其余的几根钢制连杆,每一根都异常粗壮,并且都采用了强度和抗扭转能力远超普通单层冲压件的双层闭口设计,用手去握,能感受到那种扎实厚重的分量感。
这些藏在车底、普通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恰恰是保证车辆在激烈驾驶或重度越野时,依然能保持稳定和可靠的关键所在。
当然,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后桥的驱动电机就相对裸露,没有额外的护板,这可能是出于散热的考虑,因为排气管正好从其下方经过。
总的来看,虽然豹5的实际起售价接近三十万元,并非原文口误的十几万,但即便是在三十万这个级别,其底盘所展现出的结构设计、用料水平和防护细节,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它用实实在在的铝合金、厚钢板和精巧的结构,打破了人们对于国产车“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刻板印象。
这不仅仅是一台车的成功,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进步,我们已经有能力、有信心,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同样用上最好的技术、下足最猛的料,造出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好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