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1200公里,这台10.28万起的混动SUV只进了一次服务区:不是加油,是上厕所

京沪1200公里,这台10.28万起的混动SUV只进了一次服务区:不是加油,是上厕所

上个月跑长途,从北京到上海1200公里,全程只在服务区停过一次。不是加油,就是上厕所顺便买瓶水。下车的时候旁边一哥们正排队等充电桩,瞅了眼我的车,问:“你也充电?”我指了指仪表盘,还剩大半箱油,纯电续航还有80多公里,“不急,回上海再说。”

那表情我现在还记得。

开的是宋L DM-i,接手三个多月了。这车在路上见得不算少,但大部分人或许还停留在“比亚迪都是电车”的认知里。其实第五代DM-i这套东西,跟纯电根本不是一个玩法。

续航能到什么程度

26.6度的刀片电池,官方说纯电能跑200公里左右。我自己开下来,市区通勤大概能撑个一周,全程不烧油。到了周末想出去跑跑,60升的油箱就开始发挥作用了。1.5L发动机当“充电宝”用,热效率做到46%多,百公里三点几升的水平。

算笔账就明白了。200公里电+60升油按4升百公里算,理论上能跑1500多公里。实际开下来会有出入,但1200公里不进加油站,确实不是吹的。

有个车友群,里面跑网约车的师傅说,他那台宋Pro DM-i,一个月油费不到800块。当然了,人家白天跑市区全靠电,晚上回家就充上了。这种用法,燃油车根本没法比。

空间够折腾

后排坐我这种一米八的人,腿能伸直,头顶还有两拳多。上次全家去露营,后备厢塞了三个大箱子、两把折叠椅、帐篷、烧烤架,还有一堆零碎,居然都装下了。把后排放倒之后,空间大得有点夸张。

前排那个双层玻璃,高速上确实能感觉出区别。风噪小了不是一点半点。全景天窗带电动遮阳帘,夏天停车场晒半小时,车里也不至于烫得没法坐。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用起来才知道差在哪儿。

中控台那块15.6寸的屏,能竖着也能横着。刚开始觉得是噱头,后来发现竖屏看导航是真舒服,显示的路况信息多。语音识别做得还行,说“我有点热”,它会自动降温度。不过偶尔也会装傻,这种时候手动按一下更快。

开起来的感觉

起步的时候很安静,因为完全靠电机驱动。加速也快,电机那种瞬间响应,踩多少有多少。等速度上来了,发动机会悄悄介入,如果不看转速表,基本察觉不到。

京沪1200公里,这台10.28万起的混动SUV只进了一次服务区:不是加油,是上厕所-有驾

高速上把模式调到ECO,它会优先用发动机,电池留着城市里用。这套系统的逻辑还算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省电、什么时候该省油。运动模式下,油门响应更直接,超车并线都挺利索。

底盘调得偏舒适,过坑洼路面不会太颠。转向力度适中,女生开也不会觉得沉。刹车前段有点虚,需要适应一下。能量回收拖拽感比较明显,刚开始容易点头,习惯就好了。

说点实在的

宋Pro DM-i起步价10万出头,宋L贵个三四万。这个价位段能买到的混动SUV,掰着手指头也就那么几台。有人说便宜没好货,这话得看怎么理解。用料、做工肯定比不上三四十万的车,但该有的东西基本都给了。

最近好像在推什么0首付、两年免息的活动,置换还能补贴。三电系统终身质保,这个对长期持有的人来说,多少能放心点。具体条款我没细看,想买的话还是得自己去门店问清楚。

不足的地方

快充虽然支持,但得找到功率够的桩。服务区那些桩,功率参差不齐,而且经常排队。家里有桩的话,慢充一晚上能充满,倒是不麻烦。

车机偶尔会卡,尤其是连手机的时候。升级过几次系统,好像有改善,但还是会碰到。这种小毛病不影响开,就是用着闹心。

隔音比同价位油车好一些,但和那些豪华品牌没法比。高速跑到120以后,风噪、路噪都能听见。不过考虑到价格,这些都能接受。

还有个问题是保值率。新能源车贬值快,这是行业通病。如果打算三五年就换车,这个得考虑进去。但要是准备开个七八年,保值率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最后说两句

买车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在乎品牌,有人看重配置,有人就图个便宜省心。宋L DM-i和宋Pro DM-i,适合那种平时市区通勤为主、偶尔跑长途、预算又不想超太多的人。

去4S店试驾一下,自己开开看。坐在驾驶位上的感觉,比看一百篇文章都管用。适合不适合,屁股最诚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