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在慕尼黑车展这种神仙打架的地方,想让我这种老油条心里起半点波澜,挺难的。
见惯了各种换壳、堆料的“未来战车”,大部分概念车在我眼里,基本就是车企PPT的3D打印版,新鲜劲儿一过,该忘还得忘。
但这次,大众集团养大的西班牙“精神小伙”Cupra,扔了颗叫Tindaya的“深水炸弹”,直接把我炸清醒了。
这事儿得从车里一个莫名其妙的玩意儿说起。
驾驶员右手边,摆着一个玻璃棱镜,官方给起了个特文艺的名字:“The Jewel”(珠宝)。
据说它能“唤醒车辆”、“调整驾驶模式”,还能通过灯光声音改变氛围。
我琢'磨了半天,这不就是个从博物馆文创店里买来的水晶镇纸,然后加了几个LED灯泡吗?
这种设计,要么是天才,要么就是设计师喝多了,我猜是后者。
先别急着吐槽这个“水晶球”,咱先把视线拉回车外,因为这台车的壳子,比里面的“珠宝”还要离谱。
Cupra说设计灵感来自加那利群岛的火山,这比喻绝了,整台车就像一块没经过打磨的黑曜石,棱角锋利得能割手。
4.72米的车长配上那个大到吓人的23英寸轮毂,视觉冲击力直接拉满。
这哪是SUV,这分明是一头准备在都市丛林里横冲直撞的机械野兽。
车头那个发光的Logo和能模仿海浪的数字屏,我甚至怀疑以后堵车的时候,它会不会自动开始播放海底世界纪录片。
社交牛逼症算是让它玩明白了。
车屁股上那道贯穿式的数字尾灯,不光是好看,它甚至能显示信息。
以后谁要是敢别你一下,你直接在车尾打出一行字:“大哥,驾照买的吧?”
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行了,外观的“疯”我们见识过了,再回到车里。
那四个悬浮在半空中的“CUPBucket”座椅,用的是什么生物皮革,造型单薄得让我坐上去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体重。
2+2的座椅布局在一台SUV里,简直是“反社会”设计,后排那俩座位,估计只能留给最不重要的朋友。
这车的设计师,绝对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他设计的不是车,是一个移动的私人堡垒。
当然,动力这块儿它也没含糊。
这台叫板未来的Cupra Tindaya概念车,据说会用大众最新的SSP平台,能纯电也能增程。
纯电续航三百来公里,也就够在城里买买菜。
但有意思的是那个增程版,一台1.5升的汽油机不驱动车轮,就跟个“专职奶妈”一样,默默地给电池充电,愣是把续航干到了接近1000公里。
这操作,简直是给所有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症”开了一剂猛药。
它不像某些品牌,只会傻乎乎地往车里塞电池,最后搞得车比坦克还重。
Cupra这招“曲线救国”,属于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典型,既要了环保的面子,又保住了长途奔袭的里子。
虽然有点投机取巧的嫌疑,但在电池技术没啥革命性突破的今天,这绝对算得上是个聪明的坏主意。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Cupra疯了。
但回想一下,这个从西雅特高性能部门独立出来的品牌,骨子里就流着一股不安分的血液。
当它的大哥大众还在沉迷于“套娃”设计,把一辆车拉长拍扁再卖一遍的时候,Cupra却像个叛逆的青春期少年,一门心思地要跟主流对着干。
从Formentor到Tavascan,再到今天这台更激进的Tindaya,Cupra的产品没有一台是“正常”的。
它似乎在用尽全身力气向世界宣告:我不想做一台沉闷无聊的代步工具,我要做的是一个能点燃你驾驶欲望的“大玩具”。
这种执拗,在这个追求“水桶车”的时代,显得既可贵又可笑。
Tindaya量产的时候,那个水晶球、那些悬浮座椅、那个23寸的大脚,能剩下多少?
谁也说不准。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的故事,我们见得还少吗?
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汽车设计另一种可能。
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时,总得有人愿意掉个头,去看看反方向的风景。
Cupra就是那个掉头的“憨憨”。
至于它最终会撞得头破血流,还是会发现一片新大陆,谁知道呢?
但这种不计后果的疯狂,本身就挺带劲的,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