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特斯拉在中国制造的Model 3出口欧洲超过2.4万辆,小鹏、哪吒、零跑等新势力纷纷在中东、拉美、东欧国家设立本地合资工厂。一场以“中国电动车”为中心的全球化浪潮正在重构世界汽车产业版图。但繁荣背后,我们需要冷静:这场胜利,可能只是更危险博弈的开始。
中国电动车出海的成功表象是产能压倒一切。国内市场饱和后,企业必须寻找新增量,海外市场自然成为主战场。而在性价比、技术成熟度、智能化水平上,中国车企确实有优势:你花15万元人民币能买到一辆高续航、智能驾驶、配置极高的新能源车,在欧洲、美洲动辄要花3万-4万欧元还不一定能买到同款。靠“极致的产品+极致的成本”,我们短时间内打开了全球市场缺口。
但这套打法背后是一种极度脆弱的逻辑——我们是在全球卷价格、卷补贴、卷渠道,最终把自己推向低利润、高风险的灰色地带。
目前中国电动车在海外的主力销售车型,平均利润率只有5%以下。而运输成本、渠道建设、售后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更关键的是,西方国家已不再坐视中国电车横扫市场。欧盟2024年已启动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美国也在讨论提高中国制造新能源车的进口关税。你以为你赢了市场,其实你只是踩到了别人产业链的命门,下一步就是被封杀。
更复杂的是,海外市场并不只是看性价比,它看的是“技术标准控制权”。目前全球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算法、安全标准仍主要由欧美车企和政府主导。中国企业如果始终只能依附别人制定的规则,那哪怕销量领先,也只是“高级代工”。想真正实现技术出海、品牌出海、标准出海,就必须在产业规则博弈中取得主动权。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出海可能掏空了国内基础能力。**为了满足出口订单,大量资源向海外配置,大批车企将主力投入海外建厂与布局。一旦海外政策突变、战争、汇率波动等黑天鹅事件发生,出口链条一断,中国将面临产能过剩、技术外流、国内渠道断裂的三重风险。这不是“全球扩张”,而是“风险外包”。
我们需要承认:**电动车出海的成功,是建立在全球产业空窗期+国内资本催化+地缘价格差上的结果。**但这三者都不稳定,稍有波动就可能引发逆转。
下一阶段,中国电动车产业要真正突围,必须从“出量”转向“出品牌”“出体系”。从“整车出口”走向“本地化经营+海外资本融合+全球标准制定”。否则这场出海潮,只会像快时尚、白牌手机、山寨电器那样昙花一现。
别让出海的胜利,变成下一轮产业空心化的陷阱。赢得市场,不等于赢得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