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近来波澜迭起,日系车企的境遇尤其引人深思。
曾几何时,它们是无数人心中的“神车”,如今却不得不卷入价格战的漩涡,销量数据却依然未能止跌。
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深层原因?
---
价格战的罗生门:为何“放低身段”却难获青睐?
进入今年,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明显加快。
3月,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本田S7同步登场;紧接着4月,广汽本田P7、东风日产N7也相继上市。
这些新面孔中,除了东风日产N7定位纯电轿车,其余均为纯电SUV。
然而,新车刚上市不久,东风本田S7便毅然宣布官降6万元,将价格区间下探至19.99万—24.99万元,直接与同期上市的广汽本田P7短兵相接。
许多观察者认为,此举标志着日系品牌真正“放下身段”,决意与新势力短兵相接。
但市场反馈却出人意料。
本田销量锐减三成,日产跌幅超过一成,就连一向稳健的丰田也出现了7%的下滑。
这哪里是促销提振,分明是“割肉饲虎”,结果猛虎却不屑一顾,真可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究竟症结何在?
以我驾驶过的丰田和本田混动车型为例,只要轻踩油门,发动机的轰鸣声便清晰入耳,与当下国产新能源车那种图书馆般的静谧感相比,技术代差显而易见。
那种体验,就像身处数码时代,手握的却是上世纪的拨号电话,心理落差难以避免。
这并非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产品综合实力的较量。
消费者如今不再只看重“便宜”,更看重的是“价值”。
降价或许能吸引一部分传统燃油车拥趸,但这部分客群正在迅速流失。
新一代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什么?
是极低的能耗、是新能源牌照的便利,更有日益成熟的智能驾驶与人机交互体验。
在这方面,日系车显然步履有些迟缓。
---
利润与品牌的双重承压:一场难解的困局
价格战对车企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去年,日产的净利润暴跌九成,本田汽车业务利润缩水一成以上,即便是表现相对稳健的丰田,营业利润也下降了两成。
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而销量却不见起色,财务报表自然是“雪上加霜”。
更令人担忧的是,降价往往伴随着品牌价值的稀释。
曾几何时,雅阁是B级轿车市场的翘楚,无数人梦寐以求。
如今,十万元出头便可将其纳入囊中,这让当年倾尽积蓄购车的早期车主情何以堪?
品牌形象一旦“下凡”,再想回归高端,其难度不亚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昔日加价提车的雷克萨斯,如今也跌落神坛,销量下滑近两成,甚至迫使丰田在日本豪掷千亿日元,在上海增设生产基地。
品牌价值的损耗,非朝夕可弥补。
利润的枯竭直接影响着研发投入。
日产曾规划投入2万亿日元用于电动化转型,如今亏损的重压之下,只能被迫裁员、关闭工厂。
本田和日产一度尝试合并取暖,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
丰田虽有混动车型支撑,但纯电动车市场已然被中国品牌占据大半。
没有充足利润,何谈新技术研发?
没有新技术的支撑,又如何与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贵抗衡?
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
---
思维之困:市场巨变下的“刻舟求剑”
日系车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仅限于价格,更在于其固有的思维模式。
过去,它们习惯将中国市场视为一个单纯的销售终端,将海外成熟产品直接引入即可。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策源地。
以比亚迪为例,它为何敢于将智能驾驶系统的价格“腰斩”?
根本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全产业链掌控能力。
从电池到芯片,皆可自主生产,成本控制得力,降价便可实现“薄利多销”。
反观日系车,依然高度依赖松下电池、爱信变速箱等供应商,成本难以有效降低,降价便是实实在在的亏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们在中国市场大打价格战,而在日本本土却以高昂价格销售电动车,年销量仅数千台,连比亚迪的零头都够不上。
这种内外有别的市场策略,着实令人费解。
当下的消费者,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便宜”,而是产品的内在“价值”。
比亚迪DM-i混动,兼具燃油经济性与绿牌优势;问界M9的智能驾驶系统,技术水平已领先日系车数代。
轩逸即便降至8万元,隔壁的秦PLUS充电续航轻松破百,智能化水平更是碾压。
价格战的终局,终究是技术实力的比拼。
遗憾的是,日系车似乎“悔之晚矣”。
在这场价格战的冲击中,经销商无疑是受损最严重的一方。
4S店的拿车成本固定,终端市场售价却日渐走低。
卖出一辆车可能亏损一辆,不卖则面临库存积压的巨大压力。
广汇汽车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已黯然退市,更多小型经销商更是游走在倒闭边缘。
车企可以裁员、关厂以止损,但经销商只能苦苦支撑。
若价格战持续蔓延,整个汽车销售网络都可能面临崩溃。
日系车并非没有尝试改变。
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研发bZ3C,本田携手华为深耕智能驾驶,日产也在固态电池领域有所布局。
然而,这些补救措施,多少带着些“临渴掘井”的意味。
比亚迪早在十年前便已开始进行垂直整合,而日系车如今才开始重视本土化研发,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然形成。
市场风云变幻,不会停下来等待后来者。
商业世界,公平二字。
曾经的傲慢,终将付出代价。
日系车曾对电动车不屑一顾,如今却被电动化浪潮“按在地上摩擦”。
它们曾将中国市场视为“取之不尽的宝地”,如今“宝地”却另觅主。
这场价格战,到头来恐怕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那些历经洗礼的幸存者。
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市场法则无情,当大势所趋,再多的挣扎,或许也只是徒劳。
您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汽车企业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