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近一年,全球销量刚过1500台,中国区卖了58辆——这还是那个“越野图腾”奔驰G级?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点扎心的。奔驰全新纯电G-Class,也就是电动大G,上市快一年了,成绩单出来了:欧洲1450台,韩国61台,中国58台,美国几乎为零。 没看错,你手里的Model Y一个月的销量,可能都比它一年加起来多。就连一向小众的韩国市场,都比咱们中国多卖了3台。角师傅查到的数据摆在这儿,来源是海外媒体报道和行业分析,不是我瞎编。
更狠的是,有德国媒体采访了不愿具名的梅赛德斯高管,人家直接放话:“这车在经销商就像焊死在地上的铁块,太失败了。” 要知道,同期燃油版大G在欧洲卖了9700台,是电动版的将近7倍!你说这算不算一记响亮的耳光?
但有意思的是,官方嘴还挺硬,说“销量达到了预期目标”。我寻思着,这预期到底是啥?难道是“只要有人买就算成功”?那确实达成了……毕竟还有1500多个勇士掏了钱。
所以问题来了:一台挂着三叉星徽、号称“电动图腾”的百万级SUV,为啥就这么没人买?
价格劝退,实用打折,电动大G的“硬伤”真不少
先说最现实的——价格。我在试驾的时候就问销售:“这车比六缸燃油版贵多少?”对方支吾了一下,说“具体配置不同,不好比”。但我查了资料,在欧洲,电动大G比同级别的六缸汽油版贵出一大截,甚至比柴油版也高出不少。 这就好比你去吃火锅,锅底从牛油换成电热炉,结果价格翻倍,你还得自己带菜——谁乐意?
而且,电动车讲究轻量化,可电动大G偏偏是个“胖子”。整备质量高达3085公斤,比燃油版重了一大截。这不光影响能耗,还直接影响它的“实用性”。比如,它的有效载荷只有415公斤,还不支持拖挂。 我靠,一个号称能征服戈壁沙漠的硬派越野,连个房车都拖不了?那你让我怎么周末去露营?怎么搬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试驾时特意感受了一下起步和弯道。虽然电机扭矩来得猛,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确实爽,但车身太沉,过弯时你能明显感觉到悬挂在努力拉住这个“钢铁巨兽”,动态稳定系统频繁介入。3085公斤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等于6个成年人+一辆摩托车的重量全压在车上。 再好的底盘调校也扛不住物理定律啊。
续航焦虑?在G级身上更致命
再说续航。官方标称WLTP工况下473公里,听着还行?别急,美国EPA工况下直接掉到385公里。 EPA测试更接近真实驾驶,这意味着你满电出发,开不到400公里就得找桩。而你要知道,G级的车主很多是要跑长途、进无人区的。你让一个习惯加满油跑上千公里的人,突然变成每300多公里就得充电,心理落差得多大?
我在一次短途试驾中开了大约120公里,全程空调24度,城市+快速路混合,表显续航掉了约140公里。折算下来,实际续航打七折都不到。要是冬天开暖风,或者夏天开冷气,估计更惨。对于一台定位“无畏征服”的车来说,续航缩水就是战斗力打折。
更关键的是,充电生态根本不匹配它的使用场景。 G级常去的地方——荒野、山区、工地——恰恰是充电桩最稀少的地方。你总不能开着电动大G去越野,然后半路趴窝等拖车吧?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设计理念的冲突:情怀与电动化的“水土不服”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设计哲学。燃油大G的魅力在哪?方盒子造型、机械式三把锁、梯形大梁、纯粹的驾驶反馈——这些是它的灵魂。 它不需要讨好所有人,它要的是“懂的人自然懂”。
可电动大G呢?为了塞下电池,底盘结构变了,重量分布变了,甚至连一些机械结构都被电子化替代。虽然外观保留了经典元素,但内核已经不同了。 就像一位老拳师,突然被要求用电击手套打架——招式还在,但味道没了。
我在试驾时特意切换了越野模式,系统会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和悬挂高度。理论上没问题,但少了那种“人车合一”的机械感。以前踩油门,发动机轰鸣、变速箱降挡、四驱系统咬合,整个过程是线性的、可预测的。现在呢?电机瞬间爆发,电脑快速判断,一切都太快了,反而让人觉得“不踏实”。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问题:奔驰高估了用户对电动化的接受度,尤其是在G级这种充满情怀的车型上。 他们天真地以为,“省油、保养便宜”就能说服老客户无缝切换。但他们忘了,买G级的人,很多恰恰不在乎油钱和保养费。他们在乎的是那份仪式感、那份掌控感、那份“爷们儿”的象征意义。
竞品对比:特斯拉Cybertruck、路虎卫士EV,谁更靠谱?
有人可能会说:“你看特斯拉Cybertruck,不也卖得不错?”但别忘了,Cybertruck的定位完全不同。 它主打科技、皮实、工具属性,价格也相对亲民(基础版)。而且马斯克从一开始就明确它是“未来卡车”,没有历史包袱。
再看路虎,也在研发卫士EV。但据我了解,他们更谨慎,会先做小范围试点,不会贸然全面电动化。相比之下,奔驰这次是“ALL IN”,结果被打得措手不及。
还有一个潜在对手是即将推出的“小G”。但根据内部消息,因为电动大G的失败,“小G”计划可能转向燃油动力。 为什么?因为成本可控,市场接受度高。你看,连奔驰自己都在反思了。
官方回应背后:是承认失败,还是战略调整?
回到开头那句“彻底失败”。虽然高管私下承认了,但官方依然嘴硬。这其实是大厂的惯用话术——对外维稳,对内复盘。
但从行业角度看,这次失败未必全是坏事。它至少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经典车型都适合直接电动化。 尤其是那些依赖机械美感和驾驶质感的车型,电动化必须更克制、更尊重原始基因。
我听说奔驰已经在内部讨论下一代电动越野车的技术路线,可能会采用更轻的电池材料、更高效的电驱系统,甚至考虑氢能源。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写在最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动“图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没人买电动大G?
因为它既不够实用,也不够纯粹;价格太高,续航太虚;失去了燃油版的灵魂,又没建立起电动时代的新信仰。
它像一个穿着西装的拳击手,看起来体面,但打起架来束手束脚。
但这不代表电动越野没前途。相反,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成功的电动硬派SUV。但它必须解决几个核心问题:轻量化、长续航、快充能力、真正的越野通过性,以及最重要的——保留那份“野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你,你会愿意花百万买一台电动大G吗?还是宁愿等一台燃油“小G”?你觉得未来的硬派越野,电动化是必然趋势,还是注定水土不服?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是角师傅,咱们下期见。
P.S. 有老铁问我有没有机会试驾燃油版对比一下?我正在争取,一旦成行,立马给大家出一期“油电对决”实测。关注我,第一时间看真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