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4S集团向上,最大汽服连锁向下:售后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来源:AC汽车

最大4S集团向上,最大汽服连锁向下:售后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有驾

在汽车行业周期波动与结构性变革的双重考验下,到底哪种售后商业模式更具韧性?谁能率先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局:新车销售的光环逐渐黯淡,而售后服务的价值正稳步凸显。

中升与途虎,这两家分别代表传统经销商与独立售后平台的巨头,正以截然不同的姿态迎接着这场变局。

一个深耕豪华车主的终身价值,一个撬动亿万大众的普惠市场;一个向上绑定主机厂寻求授权突破,一个向下渗透县域编织服务网络。

随着传统售后边界日益模糊,叠加新能源浪潮的加速冲击,一个核心问题愈发清晰:在行业周期波动与结构性变革的双重考验下,到底哪种模式更具韧性?谁能率先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结合两家企业最新财报,从售后盈利结构、市场分层逻辑与新能源布局三大层面进行解析。

最大4S集团向上,最大汽服连锁向下:售后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有驾
最大4S集团向上,最大汽服连锁向下:售后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有驾

售后成为盈利核心

中升靠它救命,途虎靠它发展

途虎的根基在于服务中国超过3亿辆的存量汽车。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融合的模式,切入传统汽修行业价格不透明、服务不规范的痛点,在保养、轮胎、快修等后市场领域持续深耕。

与之相对,中升作为传统经销商,其核心仍围绕新车销售展开,尤其是豪华燃油车及附带的金融保险服务,其模式与新车市场的景气度紧密绑定。

两者近年来的利润结构变化颇具意味。

中升出现新车毛利收缩而售后增长8%”的局面,途虎的核心业务收入则持续攀升。

这指向一个共同的趋势:新车销售正从过去的利润中心转变为流量入口,而维系用户关系的售后服务,正成为支撑长期盈利的基石。

这一判断在两家企业的毛利率走势上得到印证。

途虎自披露数据以来,毛利率从7.4%增长到2024年25.4%,展现出持续而稳健的爬升势头,显示出其规模效应与运营效率的不断优化。

反观中升,其毛利率则呈现出一个较为典型的V周期,2021年前后见顶(10.5%)后便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6.3%深刻反映了传统经销商模式所伴随的波动性。

最大4S集团向上,最大汽服连锁向下:售后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有驾

由此引出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是否也具备类似美国市场的抗周期属性?

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5.36%,而汽车后市场规模仅下滑了1.44%

随着中国车龄增长和大量车辆脱保,独立售后市场将迎来结构性机遇。途虎快修业务的稳健增长60%,正是这一趋势的例证。

相比之下,新车销售与宏观经济的冷暖关联更为直接,周期性波动也更为剧烈。

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也为此提供了侧证。

市场给予途虎更高的市盈率(途虎27.8VS中升11.9),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其商业模式的认可与后市场增量的期待。

当然,这些指标并非判定两种模式的优劣,而是给到行业一些启发:在行业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运营的时代,服务好存量客户的能力,或许比争夺增量客户的能力,更具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

市场分层明显

途虎赢在规模和效率

中升胜在客群质量和深度

当前汽车后市场正呈现出清晰的分层竞争格局,传统大一统的经营模式逐渐让位于差异化路径。

途虎与中升这两家头部企业的增长逻辑,恰好印证了这一趋势——它们以不同的商业模式,服务着截然不同的客群,并在各自赛道构建起竞争优势。

中升的策略核心在于深耕高价值用户。通过聚焦32个中心城市,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网络优化——关闭37家低效门店,同时新增57家经销店和20家维修中心,在重点城市形成了平均每城15个网点的密集布局。

这种区域深耕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在行业洗牌期加速了市场整合。截至20256月,其全国46%的门店成为当地主导经销商,其中89家更是独家经营,这显著增强了本地议价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升成功打破了仅服务本店购车客户的限制——在成都、大连等中心城市,维修、出险、续保业务中外部客户占比分别达到20%36%30%,推动其活跃客户增长至454万名,实现了高质量客户基础的持续扩张。

相比之下,途虎养车选择了普惠规模化的道路。凭借7,205家工场店、覆盖70%高潜力县域,它将服务渗透至传统4S店难以触及的市场末梢。

这套高效的运营体系支撑起2,650万交易用户和1,350万月活用户,并通过数字化平台直采、规模化议价与智能仓配网络(如广州自动化仓实现效率2.5倍提升),持续优化成本结构,最终将节省的成本转化为面向大众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在稳固轮胎、保养等核心业务的同时,途虎积极拓展快修(收入增长超60%)、洗美(自有产品占比超70%)等高增长业务,精准对接了下沉市场车主对专业性、便捷性与性价比的综合需求。

这两条路径本质上反映了汽车后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度分化。中升凭借区域密度×客户深度构筑高端护城河,途虎依托网络广度×运营效率开拓普惠市场。

它们分别抓住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核心痛点:一方注重服务品质与品牌信赖,另一方看重便捷可达与价格实惠。

这种分工并非暂时的市场现象,而是行业成熟度提升后的必然结果——未来,汽车后市场很可能会长期维持这种多层次、互补共生的竞争生态。

新能源售后是必争之地

中升延续基因,途虎再造“途虎”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给经销商行业和后市场都带来了冲击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它让传统新车销售的困境愈发明显,但也倒逼经销商主动求变,通过拥抱新品牌、优化服务网络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对后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不止于传统燃油车周期性保养业务下滑,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与授权壁垒陡然升高,给从业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挑战。

中升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有两条清晰路径:一方面继续绑定主机厂,比如与 AITO 的合作 —— 今年上半年,36家问界门店贡献了 1.1 万台销量,直接推动集团整体新车毛利率提升 0.6 个百分点;在售后端,则瞄准传统BBA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主,推出专属服务包锁定高端客户

另一方面面对出保的新能源车辆,中升还与电驴三电专修连锁深度合作,在自家钣喷中心里以店中店模式拓展服务。

途虎则把重心放在新能源售后出保市场,布局更立体。它先通过规模化获取维修资质,截至2025 年中已拿到 12 家电池厂授权,为即将到来的三电维修高峰期做好准备;

同时打造油电兼修模型,构建以轮胎、机油、洗美为核心的新能源专属产品矩阵 —— 这类产品客单价虽低于三电维修,但复购属性强,用户购买时还能同步享受电池检测服务,恰好为三电维修业务引流,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途虎的网络已渗透县域市场,而县域市场保外车辆的服务需求正加速释放,这让它的 2C价值愈发凸显。

综合来看,中升新能源布局延续了与主机厂合作的基因,试图在原有体系内融入新元素;途虎则更像在构建一个平行于4S体系的新能源售后新生态。

但共同的是,两者都处于新能源市场的摸索阶段,尚未真正跑通盈利模型。各自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能否换来预期回报,仍需时间检验。

写在最后

途虎成功上市,印证了聚焦存量市场的平台型服务企业的巨大潜力;而中升代表的头部4S集团在新车毛利上的持续承压,则揭示了传统经销商在新能源浪潮中作为中间商的核心价值正被动摇。

但这并不意味着4S体系的退场。中升在售后市场的纵深布局——无论是锁定高净值车主,还是深耕高车龄用户,都向整个后市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一场围绕车主全生命周期布局的攻防战,正在打破4S体系与独立售后之间曾经清晰的边界,后市场正在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