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三位一体核打击的核心力量,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自服役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它代表了我国核威慑能力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射程、打击精度、弹头携带能力还是现代化程度上,东风41在我国核打击力量体系中都具有“前所未有”的地位。
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
在全球所有洲际弹道导弹中,东风41处于顶级水平,并且它更为年轻。可以说,东风41是当今世界上最年轻的一款现役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于1997年服役,美国的民兵3于1970年服役,我国的东风5则于1981年服役,而东风41是在2017年服役的。
服役时间晚,意味着采用了更多现代化技术,从而提高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效率。过去的洲际导弹需要大量人员操作,花费大量时间,而现在的洲际导弹可能只需要几个人操作,且战场适应能力更强,不需要固定的发射场。
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
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弹头可以轻松实现小型化,携带更多弹头进行灵活打击。此外,还提高了打击精度,过去的洲际导弹打击误差可能有500米甚至一两公里,而东风41的打击误差被缩小到100米以内。新技术还使得弹头能够灵活变换飞行轨迹,预测拦截导弹,从而提高生存能力,降低被拦截的概率。
央视公布的东风41射程为14000公里
在此前的央视节目中,央视透露了一些关键数据,吸引了网友关注。节目中提到“东风41的最大射程大约为14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25马赫,导弹长度为16.5米,总重量超过60吨,打击精度100米。”这是官方首次公开东风41的真实射程、导弹长度和重量等参数。
东风41的打击精度可以达到100米
此外,在此前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全息军情室》中也提到东风41的飞行速度,内容提到东风41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30000公里(每秒8.3公里),东风41半小时内能抵达全球任何地方,射程覆盖所有核国家。
东风41的飞行速度每小时30000公里(每秒8.3公里),意味着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14000公里的射程仅需28分钟。早些年,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教授何奇松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
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能在12分钟内飞抵莫斯科,16分钟内飞抵伦敦,21分钟内抵达纽约。
从河南到莫斯科的距离大约为6100公里,到伦敦的距离大约为8500公里,到纽约的距离大约为11000公里
发射地以中国内陆腹地河南计算,从河南到莫斯科大约6100公里,到伦敦大约8500公里,到纽约大约11000公里。因此,洲际弹道导弹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难拦截的飞行目标,也是突防能力最强的飞行器。可以说,全球任何国家,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足够的把握拦截飞行中的洲际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阶段
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推进加速阶段、中途阶段(或亚轨道飞行阶段)、末端飞行阶段或再入大气层阶段。
导弹的飞行第一阶段:推进加速阶段
推进加速阶段即发射起飞上升阶段,此过程中导弹将上升到100-300公里之间的高度,耗时约3-5分钟,这是导弹飞行速度最慢的阶段,也是最好拦截的阶段。但由于此时导弹还在他国领土范围内,距离他国拦截系统较远,拦截弹够不着,雷达难以精准捕捉目标,拦截并不现实。
导弹的飞行轨迹示意图
中途阶段(或亚轨道飞行阶段)过程中,导弹飞行时间约为10-25分钟,高度在100-300公里之间,速度约为10-20马赫,导弹在大气层上飞行相对平稳,飞行时间最长,会经过许多国家的上空,为拦截创造了机会。因此,美国在亚太和欧洲地区建设防空反导基地和预警雷达系统,部署中段拦截系统,以监视和预警中俄的洲际弹道导弹,一旦抓住时机就实施拦截。
陆基中段拦截系统
目前,陆基中段拦截技术尚不成熟。除了美国外,中国和俄罗斯也早已测试该拦截技术,但效果不理想。由于弹头飞行速度快,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导弹飞行过程中采用规避手段,变换飞行轨迹,使得拦截系统无法预判飞行轨迹,降低了拦截成功的概率。
末端飞行阶段或再入大气层阶段
末端飞行阶段或再入大气层阶段是拦截成功率最低的阶段,也是导弹飞行速度最快的阶段,最大速度超过25马赫,飞行时间较短。如果在100公里高度,导弹垂直向下飞行,弹头仅需11.76秒抵达地面,即使呈抛物线飞行,飞行时间也不超过1分钟。飞行时间极短,任何拦截系统都无法及时反应并实施拦截。
弹头飞行目标
末端飞行弹头进入大气层前,分导式核弹头会分开,释放金属气球、铝箔干扰丝和全尺寸诱饵弹头等电子对抗装置,以提高突防能力。即使末端防御系统能拦截部分弹头,未被拦截的弹头也能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也是为何洲际弹道导弹在目前的拦截技术下几乎无法拦截的原因。因此,一旦核大国爆发核战争,结果只能是灭亡!我们期望世界永久和平,没有战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