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成本再降:禾赛 AT128 降至 2800 元 20 万级车型标配成趋势
一、价格屠刀出鞘:从“十万级”到2800元,激光雷达掀起颠覆性风暴
2025年的中国车市,一场由激光雷达主导的技术革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写行业规则。禾赛科技最新宣布,其明星产品AT128激光雷达价格降至2800元,相比2021年上市初期的“万元级”售价,价格近乎腰斩再腰斩。这一刀,不仅砍穿了成本天花板,更将激光雷达从“高端选配”推向“全民标配”的临界点。
“过去装激光雷达的车是豪车,现在不装激光雷达的车才是异类。” 一位车企工程师的感慨,道出了市场剧变的本质。速腾聚创、禾赛等头部企业凭借MEMS半固态技术的成熟,将产品体积缩小30%、功耗降低40%,同时通过芯片化设计将核心元器件数量从数百个压缩至数十个。这种“集成化+规模化”的双重攻势,让激光雷达的降本速度远超行业预期。
而特斯拉掀起的“鲶鱼效应”更添一把火。尽管马斯克坚持纯视觉路线,但其BEV算法对感知精度的极限追求,反而倒逼激光雷达阵营加速技术迭代。“现在激光雷达的成本,甚至低于多摄像头+高算力芯片的方案。”某新势力品牌负责人透露。这场博弈中,技术路线之争已演变为性价比的贴身肉搏。
二、20万级市场血战:激光雷达成智驾“入场券”,车企打响卡位战
价格破局直接引爆终端市场。极氪007GT、零跑B10、阿维塔06等20万元级车型集体将激光雷达列为标配,搭载率从2023年的不足5%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32%。消费者惊讶地发现,曾经百万豪车专属的“头顶小凸起”,如今已悄然出现在家用车之上。
“激光雷达不是奢侈品,而是安全品。” 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的工程师用数据说话:搭载AT128的车型在夜间隧道场景的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99.7%,比纯视觉方案高23个百分点。这种“看得清、算得准”的硬实力,让车企在宣传册上大胆标注“L2+级智驾零焦虑”。
市场反馈更验证了这一趋势。理想L7 Pro版因取消激光雷达遭遇销量滑铁卢,而极氪007GT凭借双激光雷达配置月销破万。用户用钱包投票的背后,是对“硬件冗余”的价值认同——多花5000元装雷达,少花5万元修车,这笔账越来越多人算得明白。
三、产业链暗战:从“烧钱竞赛”到生态共赢,中国智造改写全球规则
价格战的背后,是一场更深层次的产业链革命。禾赛与速腾聚创不约而同选择“垂直整合”策略:自研SPAD芯片、收购光学元件厂商、与台积电合作定制生产线。这种“既当运动员又造跑道”的模式,让中国企业掌控了从设计到量产的完整话语权。
“现在卖激光雷达就像卖白菜,但种白菜的地是我们自己开的荒。” 一位供应链高管比喻道。数据显示,国产激光雷达的核心元器件本土化率已超80%,毫米波雷达巨头森思泰克甚至转型为Tier 2供应商。这种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让单台雷达的边际成本以每年18%的速度递减。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狂热。截至2025年4月,禾赛市值突破1200亿元,而特斯拉激光雷达供应商Luminar却陷入亏损泥潭。“西方企业还在实验室打磨PPT,中国企业已经在流水线创造GDP。” 这种效率碾压,让全球汽车供应链重心加速东移。
四、未来之战:城市NOA普及率破60%,激光雷达开启“场景革命”
价格下探只是开始,技术进化才是终局。2025年上市的MX平台激光雷达,已实现200米探测距离与0.05°角分辨率,堪比人类视觉的“显微镜+望远镜”组合。这种性能跃升,让城市领航辅助(NOA)的适用场景从高速路扩展到城中村窄道、无标线乡路等极端环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达+”生态的崛起。比亚迪将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深度融合,打造出可识别塑料袋与石块的“透视眼”;小鹏则开发出通过雷达点云判断路面湿滑度的预判系统。这些创新让激光雷达超越“感知工具”,进化为“决策大脑”的核心部件。
行业专家预测,到2026年,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年销量将突破800万台,带动ADAS软件订阅市场形成千亿规模。“未来的汽车竞争,不是比谁堆料多,而是比谁把雷达用得更聪明。” 这场从硬件到软件的升维战争,或将催生新一代移动出行巨头。
黄家汽车说:
激光雷达的平民化,像极了咱村里通高铁——过去觉得遥不可及的高科技,眨眼间就成了家门口的寻常物。这背后,是中國工程师们“白天拧螺丝,晚上搞算法”的狠劲,更是产业链“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智慧。
有人说降价会伤企业元气,但俺看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就像老话讲的“薄利多销赛金条”,把技术做成百姓用得起的实惠,才是真本事。2025年的智驾江湖,注定是激光雷达的舞台,而那些还在犹豫的车企,怕是会像旱地里的秧苗——赶不上趟咯!
技术普惠,方显大国制造本色;敢为人先,才是智驾突围正道。 这场由激光雷达点燃的变革之火,终将照亮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巅峰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