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即将推出的“昆仑”增程SUV,以“方盒子”造型、三排大六座布局和1200公里超长续航直击家庭用户痛点。 这款定价30万级的新车,用后轮转向破解大型SUV操控难题,以激光雷达+8295芯片堆料智能化,却比理想L9便宜10万以上。 但它面临三重挑战:东安增程器可靠性存疑、产能地狱未解、以及理想/问界建立的“家庭用车”护城河。 2026年上市的“昆仑”,可能重塑增程市场规则,也可能在红海竞争中陷入苦战。
小米汽车的秘密武器“昆仑”增程SUV,近期密集曝光测试谍照。 这款内部代号N3的新车彻底颠覆小米前两款车型的设计语言,从SU7的流线轿跑风格转向硬朗的“方盒子”造型,车长突破5.2米,高度超1.8米,轴距达到3米级,尺寸与理想L9、问界M9相当。 垂直的D柱和平直车顶线条,明显为最大化空间利用率服务,三排6/7座布局成为标配。
方正车身并非审美妥协,而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谍照显示其后门宽度明显大于前门,方便儿童安全座椅安装和老人上下车;第三排侧窗面积接近第二排,头部空间优于多数竞品。 后备箱容积据称可容纳28寸行李箱+折叠婴儿车,针对性解决多孩家庭出行痛点。 车顶凸起的瞭望塔式激光雷达,以及前挡风玻璃处的多颗摄像头,确认其将搭载小米高阶智驾系统,支持城市NOA和高速领航功能。
动力系统是最大亮点。 作为小米首款增程车型,“昆仑”采用1.5T增程器+前后双电机组合,纯电续航突破400公里(CLTC工况),综合续航达1200-1500公里。 这一数据直接碾压问界M9的275公里纯电续航,甚至超越理想L9的1315公里综合续航。 宁德时代骁遥电池支持800V高压快充,15分钟补能300公里,长途出行焦虑被大幅削弱。
操控性上,博世后轮转向系统成为“神来之笔”。 5.2米级车身的最小转弯半径仅5.8米,比Model Y更灵活,彻底解决大型SUV“停车场挪车难”的问题。 配合CDC电磁悬架,既保障颠簸路面的舒适性,又能通过车机一键切换“露营模式”,降低底盘便于儿童上下车。
智能化配置延续小米“堆料”传统。 骁龙8295芯片驱动HyperOS车机系统,支持中控屏、副驾屏、后排吸顶屏与AR-HUD四屏联动。 深度打通米家生态是差异化优势:车内语音可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回家途中提前开启空调、启动扫地机器人。 座椅布局采用2+2+2设计,第二排独立座椅带腿托和通风,第三排支持电动放倒,形成纯平储物空间。
定价策略直击市场空白。 小米将“昆仑”锚定30-40万元区间,比理想L9的45.98万起售价低10万元以上,避开与问界M9(47万起)的正面交锋。 激光雷达、后轮转向、千公里续航全系标配,复刻小米“高配低价”的杀手锏。
但技术隐忧难以忽视。 增程器采用东安动力方案,非小米自研。 理想L系列历经三代产品迭代,问界M9的增程系统经过17万车主验证,而小米作为后来者,NVH静谧性、油电切换平顺性、馈电油耗等关键指标尚未经过市场检验。
产能更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小米SU7当前交付周期32-43周,YU7因产能受限6月仅交付2234辆。 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扩建2026年才完工,届时年产能提升至60万辆。 若“昆仑”上市即爆单,交付危机可能重演。
市场竞争已呈红海态势。 2025年1-6月,理想L系列月均销量破万,问界M9改款两小时订单破万;腾势N9预售首日斩获7万订单,搭载宁德时代新电池和180度旋转座椅;领克900凭借底盘技术抢占性能赛道。 到2026年“昆仑”上市时,智己LS9、智界R9等竞品将完成新一轮技术升级。
用户认知成为无形壁垒。 理想凭“冰箱彩电大沙发”建立家庭标签,问界借华为智驾站稳科技标杆,小米则需扭转“年轻轿跑”的品牌形象。 家庭用户更看重口碑沉淀,一位理想L9车主在社交媒体直言:“奶爸车敢当小白鼠? 孩子哭闹时,可靠性比省10万更重要”。
小米的突围筹码在于生态协同。 HyperOS实现“人-车-家”闭环,车内可控制200+米家设备;后轮转向等配置下放,推动5.2米级SUV首次进入30万区间。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另一张王牌,复用手机产业链资源,激光雷达采购价较行业低37%。
市场连锁反应正在发酵。 理想被曝加速研发纯电续航500公里的增程系统,问界M9部分车型降价4万应对竞争。 宁德时代高管透露,多家车企紧急升级电池方案,“昆仑”的400公里纯电续航可能迫使行业标准提前迭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