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比亚迪甩出2025年半年报,一下子把新能源车圈的天平掀翻了。上半年营收3712.8亿元,头一次把特斯拉踩在脚下。要知道,特斯拉同期才赚了4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997亿元),还比去年缩水11%。这场“中美电动车对决”,谁能想到比亚迪会率先突破?
但别急着欢呼,比数据更有看头的是背后的门道。归母净利润方面,比亚迪达到155.11亿元,同比涨幅13.79%;而特斯拉却掉了30%,只剩23.27亿美元(约167亿人民币)。表面上看,比亚迪赢得漂亮,可细算毛利率就没那么光鲜——18.01%,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8.78%。原因不难猜,“价格战”让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厉害。
细拆业务结构也挺有意思:汽车及相关产品收入3025亿,占总盘子的81%多,同比增长32%;手机部件和组装业务则萎缩到687亿,同比下降5%。这个分化说明什么?新能源车成了绝对主力,但非汽车板块压力不小,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其实暗藏风险。
再看看海外市场风向标。今年7月,欧洲新车注册量数据显示:特斯拉销量仅8837辆,同比暴跌四成,还连跌七个月;市场份额直接腰斩。而同一时间,中国品牌比亚迪销量猛增两倍多,把份额抢到了第一。这不是偶然,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洗牌的大势所趋。
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就觉得:“中国新能源彻底碾压美国老牌巨头!”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这里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坑:
认知误区一:“价格战就是利好,只要卖得多就是赢家。”实际上,高增长伴随高投入和低毛利,如果行业整体陷入无序竞争,对企业长期价值未必是好事。比如研发投入方面,比亚迪今年花了308亿,同比增长53%,这笔钱如果不能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将来可能变成负担而不是护城河。
信息增量补充一下产业链现状:目前国内动力电池、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环节已经形成寡头格局,上游锂矿资源受制于国际供应,下游整车厂则拼规模、拼降本。但欧洲市场政策频繁调整,比如德国政府削减补贴、法国限制外资车型准入,这些都影响中国品牌出海步伐。同时,美国刚刚宣布新的关税政策,不排除未来对中国电动车出口设置更多障碍。因此,即使短期内销量爆发,也需要警惕贸易摩擦带来的回撤风险。
券商观点分歧也很明显:
| 券商机构 | 观点摘要 |
|-----------|----------|
| 中信证券 | 看好比亚迪技术迭代能力,但提醒海外扩张需关注地缘政治冲击 |
| 中金公司 | 认为价格战不可持续,中长期建议关注盈利质量提升 |
| 国泰君安 | 强调产业链自主可控优势,看重出口潜力,但建议规避过度乐观 |
针对当前形势,有三点操作建议供大家参考:
1)资产配置上应适当降低单一新能源汽车板块权重,可以搭配锂矿、电池材料等上下游龙头,以分散政策与周期波动风险。
2)短线投资者可利用业绩披露窗口期进行波段操作,但务必设定止盈点,避免情绪驱动追高。
3)中长线持有者需密切跟踪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海外布局进展,不宜盲目乐观,要防范“规模换利润”陷阱带来的估值回调压力。
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8月29日,两市新能源汽车相关指数涨幅已达12%以上,而部分零部件企业因成本端压力股价表现明显弱于整车龙头。如果你读到这里还在犹豫是否加仓,那就想想一个问题:中国新能源真的可以一路高歌吗?还是说,这场全球竞赛才刚开幕?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卖得越多一定赚得越多”,这样的逻辑靠谱吗?面对眼前的数据狂潮,你会选择激进追涨还是理性等待下一轮机会呢?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