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斯拉车主集体索赔的事儿,说白了,挺让人琢磨的。你仔细一想,大家都盼着自动驾驶能像科幻小说里的那样,车用起来比人开还靠谱。可结果呢,交了钱,等了好几年,自己的车说是FSD(完全自动驾驶),实际就比普通辅助驾驶多点小花样。要是我花了五六万,买来一堆“开发中”的承诺,心里肯定不舒服。
咱们不妨问问,这事儿能怪谁?是消费者太天真了,梦想太大了?还是销售公司嘴巴太快,说得天花乱坠?还是说,这玩意儿本来就是个壳,全世界都在炒未来,谁先落地谁赚钱?我看啊,这中间水太深,不是谁一句话就能说清。
先说说普通车主的心态。大家买车,无非是想图个新科技,体验点潮流,买之前都是满心憧憬。你去门店,销售拿着一摞宣传册,手机里播马斯克的视频,“两年内全自动驾驶”,嘴上说配的硬件绝对够用,将来一升级就是科幻片。但真正开了五年,发现高速上跟车还偶尔抽风,自动泊车是“开发中”,城市自动行驶连影都没有。最扎心的是,有的老车主,连升级的机会都没有。客服说得跟复读机一样,“老用户无法升级”。这感受是什么?就像你小时候梦想买变形金刚,结果发过来的是个塑料钩子,售后还跟你讲科学原理。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宣传过头了?其实营销套路不新鲜,核心就是“贩卖想象力”。这里的关键字就是“未来”。过去几年,车企都爱吹什么“智能化”、“自动驾驶”,仿佛只要安装了HW3.0硬件,就能一觉醒来,车子自己上下班、自己导航、自己停泊。特斯拉更是做得极致,每逢软件更新、每逢有演示新功能,就拿“未来”做噱头。但真有实现那一天吗?看看诉讼里那些录音,销售说得明明白白,“现在买FSD就是未来自动驾驶入场券”。这入场券到底值不值,谁又能证明?
再来看特斯拉自己的态度。其实咱们都知道,技术开发不是吹牛,得靠自家团队实打实地做,算法、硬件、传感器,一环扣一环。前几年,特斯拉敢把FSD高价卖给用户,可能真有点信心,觉得几年内能把系统升级到所有车型。但如今新车都上了HW4.0硬件,老车主的HW3.0直接被甩在后头。这时候再抠细节,才发现HW3.0的摄像头像素跟芯片算力都赶不上,压根不能跑新系统。也怪不得特斯拉官方一问三不知,“等法院判决”,就像胳膊往袖子里缩,谁都不多说一句。
这事儿其实暴露一个社会现象——科技承诺与兑现的鸿沟。不是只有特斯拉这样,整个智能产品圈子都在打“预付未来”的主意。你提前掏钱,想象自己能享受最先进的技术,但现实却一地鸡毛。这跟咱们买房买期货,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得好听是“创新”,说得难听就是“割韭菜”。谁都觉得自己能成为新技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结果等到技术成熟,换下一代硬件,老用户变成“活化石”。
这里有个问题,FSD到底算不算虚假宣传?消费者买的时候,明明写着“未来会解锁”,销售嘴上答应,“只要升级就能上全自动”。可是合同里又没写死升级计划、硬件替换流程。特斯拉可以说,FSD就这几个功能,还在开发,开发进度不保证。消费者却觉得,钱掏了,承诺该兑现,哪怕技术不成熟,起码给个说法,或者某种补偿。站在法律角度,很多案子都卡在这儿——到底是误导还是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谁都不愿做这个裁判。
你要说,特斯拉就该退钱吗?有人觉得,买的是未来的承诺,结果变成了现在的鸡肋。还有人则觉得,技术发展没法百分百保证,自动驾驶本来就是试水阶段,退钱太不现实。但所有人都同意一点:销售的话术不能太满。你不能为了业绩,一遍遍跟顾客说,升级肯定有,只差一步;不能在宣传册和官网上把“开发中”装成快“出库”的样子;不能每次涨价都说是最后机会。咱们不是买股票,买的是一辆能开回家的车,不该把用户的耐心当做理所当然。
说到诉讼,其实这种案子快成常态了。上海那位原告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买的时候FSD才四万多,几年过去升级没戏,功能缩水,还要跟法院拗利息怎么算。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大公司的承诺,到底该谁负责?技术没办法短期内到位,总不能所有老用户都靠诉讼维权吧?企业是不是该主动给老客户点补偿方案,比如折价回购、免费硬件升级、功能转让?别老是等法院判了才慢吞吞地处理,每次都让顾客堵心。
科技变革,每天都在发生,新的硬件、新的算法,明天更新,后天又换代。这其实是个“快节奏的消费陷阱”。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知未来,但在掏钱的时候,至少应该获得基本的保障。买了FSD,用户最在乎的不是投资观念,而是公司对承诺的态度。你说技术落后,能不能补点差价升级?你说新功能无法开发,能不能再给老用户优惠买新车?别总拿“开发中”当挡箭牌,什么都推到软件工程师头上。
这次法庭上,七个车主站在一起,其实并不是为了那几万块钱,而是统一发了个信号:别把消费者当傻子。产品卖出去,承诺要兑现,不兑现就要有人担责。自动驾驶不是科幻情节,不是商业噱头,那是普通人用来出行的工具。技术没实现可以沟通,但不能用模糊和搪塞糊弄过去。哪天消费者都能清楚地知道,买的是“已实现”还是“正在开发中”,科技进步才能真正在老百姓家里落地。
这场官司怎么判结果还不好说。特斯拉说等法院判,有可能判退差价,有可能驳回诉求,也许会有人继续上诉。关键是,这事让所有车企都敲了警钟——别太高估了“未来”的力量,也别太低估了消费者的智慧。承诺不是口号,自动驾驶不该永远是明天的事情。别把“智能辅助驾驶”玩成过家家,别让承诺成了“期货”,别让每次技术升级都变成老用户伤心的理由。这才是科技发展的底线。
归根到底,这场集体维权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一个清楚的说法——承诺要兑现。就像咱们生活里一样,别把用户的耐心当做烂账,别把科技梦想变成套路。如果明天还有人去门店问,销售到底说不说实话,宣传册到底写不写清楚,“开发中”到底是两年还是二十年,这才是所有公司该正视的事儿。科技再牛,也是服务人的,不该让普通人的未来成了演示片里的背景板。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