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加速退场,新能源车全面崛起,你准备好了吗

最近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走在路上,尤其是等红绿灯的时候,会发现周围安靜了不少。

以前那种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好像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车悄无声息地就从你身边滑了过去,快得像一阵风。

很多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觉得燃油车还能开个十年二十年,离淘汰还远着呢。

燃油车加速退场,新能源车全面崛起,你准备好了吗-有驾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身边发生的变化,就会发现,这场汽车领域的变革,来得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家门口。

首先,这事得从国家层面的大方向说起。

咱们普通人买车,考虑的是好不好看、耐不耐用、省不省油。

但现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那就是政策。

这不是简单的今天限个号、明天提个倡议,而是实打实的经济杠杆。

就拿“双积分”政策来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给所有汽车厂家的一份硬性考核。

厂家每生产一辆烧油的车,就会因为消耗能源和产生排放而被记上“负分”;相反,每生产一辆新能源车,就能得到“正分”。

到了年底算总账,你手里的“正分”必须能抵消掉“负分”,如果不够,就得自己掏真金白银去跟那些新能源车卖得好的企业买分。

这一下,就等于给燃油车的生产成本加了一道无形的锁。

有分析说,现在一些热销的燃油车,厂家每卖出去一辆,可能就要花几千块钱去买积分来填坑。

这生意还怎么做?

燃油车加速退场,新能源车全面崛起,你准备好了吗-有驾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竞争了,而是规则在告诉你,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再加上一些大城市的具体措施,比如在上海,一块蓝色的燃油车牌照,拍卖价格能到九万多块,而且摇号比中彩票还难;而一块绿色的新能源牌照,符合条件就能免费拿到。

这么一来,账大家都会算,政策已经清清楚楚地指明了道路。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对能源安全和未来产业布局的长远考虑,我们不光要造出好车,更要抓住机会,定义未来汽车的标准。

其次,光有政策推动还不够,真正让这场变革势不可挡的,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这个感觉,特别像十几年前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的那个过程。

当时诺基亚还在琢磨怎么把键盘做得更舒服,结果苹果直接拿出了一个全触摸屏的iPhone,游戏规则一下子就全变了。

燃油车最核心、最骄傲的部分就是发动机,成百上千个精密零件组合在一起,通过复杂的燃烧和传动过程,才把动力送到轮子上。

几十年来,全世界最顶尖的工程师为了把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几个百分点,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

但是在电动机面前,这一切都显得有些复杂和低效了。

电动机结构简单,能量传递直接,动力响应几乎没有延迟。

这带来的结果是颠覆性的。

燃油车加速退场,新能源车全面崛起,你准备好了吗-有驾

过去,你想体验那种跑车一样强烈的推背感,怎么也得花个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现在呢,一辆三十万左右的国产电动车,在起步的时候就能轻松超过很多百万级的豪华燃油车。

这种性能上的“平民化”,让很多普通家庭也能享受到过去不敢想的驾驶乐趣。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用车成本。

这笔账算下来,更能说明问题。

咱们就按一辆车开五年十万公里来算,一辆普通的燃油车,光是油钱和日常的保养,比如换机油、换滤芯这些,加起来花掉八九万甚至十万块是很正常的。

而电动车呢?

主要的开销就是电费,如果家里能安充电桩,用晚上的低谷电,一度电才几毛钱,算下来一公里的成本不到一毛钱,五年下来光能源费用就能省出一大笔钱。

而且因为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电动车的保养也简单得多,省心又省钱。

以前很多人担心电池用几年就不行了,二手车卖不出价钱。

但现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比如宁德时代这些电池厂的技术越来越厉害,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都大大提高,很多厂家还提供了超长的质保。

燃油车加速退场,新能源车全面崛起,你准备好了吗-有驾

市场上的数据也开始变化,一些热门电动车的二手车保值率,已经开始超过同级别的燃油车了。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钱花在哪里最划算,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最后,一个时代要不要落幕,看看这个行业里最核心的那些“玩家”在做什么就知道了。

当那些曾经靠燃油车吃饭的巨头们都开始纷纷“倒戈”,那说明大势真的变了。

比如本田,这个曾经以发动机技术闻名世界的品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缩减它在中国的燃油车生产线。

还有像德国博世这样的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公开宣布不再为新的内燃机技术投入研发资金了。

这就好比是给燃油车“输血”的源头,自己主动把管子给拔了。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加直接,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曾经一度超过了丰田、大众等好几家传统汽车巨头的总和。

最让人感到戏剧性的一幕,是来自加油站的变化。

我们熟悉的中石化、中石油,这些过去一百年里和燃油车紧紧绑在一起的能源巨擘,现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自己的加油站里加装超级充电桩,大力布局充换电网络。

它们比谁都清楚,未来的汽车是要“吃电”而不是“喝油”了。

当这些曾经最坚固的盟友都开始亲手为旧时代准备“后事”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这已经不是会不会变的问题,而是已经变了。

当然,肯定还会有一些人钟情于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机械的质感,这就像现在还有人喜欢玩胶片相机、听黑胶唱片一样,它会作为一种情怀和一种小众的爱好存在。

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当大街小巷的绿色牌照越来越多,当换一辆更智能、更省钱、开起来更爽的电动车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时,我们其实都正在亲身经历这场历史性的转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