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测试36款新能源车,特斯拉夺冠,其他品牌全军覆没

最近汽车圈里的一件大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了,那就是懂车帝平台搞的一次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大测试。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主要是因为测试结果实在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不少人对一些汽车品牌的认知。

测试一共涉及了市面上三十多款热门的新能源车,结果是除了特斯拉表现突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包括很多国产新势力和传统大厂的车型,在一些关键项目上的表现都差强人意,有些甚至直接“交了白卷”。

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有的人觉得这次测试是“照妖镜”,让那些只会宣传的车企现了原形;也有的人质疑测试的公平性,觉得是在刻意制造话题。

懂车帝测试36款新能源车,特斯拉夺冠,其他品牌全军覆没-有驾

那么,这次测试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不同品牌之间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距?

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次测试到底有多“狠”。

懂车帝并没有选择在风和日丽的普通公路上进行测试,而是把车队拉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的内蒙古牙克石。

极寒天气本身就对车辆的电池、摄像头、雷达等电子设备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更关键的是测试项目的设计,它几乎完全复刻了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最担心遇到的几种危险场景。

比如说,在正常的行驶过程中,前方车道突然出现一个静止的障碍车,模拟的是追尾前方的事故车辆,这是高速上最常见的致命危险之一。

再比如,车辆需要通过一个有大型货车占道的施工区域,考验的是车辆能否精准识别路旁的障碍物并安全绕行,而不是因为害怕而过度偏离车道,或者干脆没识别到而发生剐蹭。

还有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是前方引导车在行驶中突然向侧方横向驶离,看后方的测试车辆系统会不会因为突然丢失目标而“不知所措”,是会继续傻傻地加速,还是能平稳减速。

这些测试项目,每一个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直击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最核心的安全能力。

懂车帝测试36款新能源车,特斯拉夺冠,其他品牌全军覆没-有驾

测试结果出来后,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特斯拉旗下的车型,在好几个高难度的危险场景中,都表现得相当稳健,能够提前识别危险并做出正确的减速或避让动作,通过率非常高。

然而,画风一转,其他很多品牌的表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根据懂车帝公布的数据,有超过十五款车在这些核心安全测试中的通过率为零。

这意味着,在模拟的危险场景下,这些车辆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个视频片段里,一辆平时宣传很多的国产高端车型,在面对前方的障碍车时,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径直就撞了上去。

这种直观的冲击力,让很多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到后怕,大家开始纷纷发问:我们花大价钱买来的“智能汽车”,广告里说得神乎其神的“高阶辅助驾驶”,难道在关键时刻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要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我们得从不同车企的技术路线上说起。

特斯拉之所以能表现得与众不同,主要得益于它长期以来坚持的两个核心策略。

第一是海量真实数据的积累。

特斯拉在全球有数百万辆车在路上行驶,这些车辆上的摄像头无时无刻不在收集着各种各样的路况信息,然后传回总部用于算法的训练和优化。

懂车帝测试36款新能源车,特斯拉夺冠,其他品牌全军覆没-有驾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学生,他不仅自己做题,还能看到全世界数百万同学是怎么做题的,见过的疑难杂症多了,解题能力自然就强。

可以说,每一位特斯拉车主的每一次驾驶,都在为它的自动驾驶系统“添砖加瓦”。

第二是它从芯片到软件算法都坚持自主研发。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他不仅厨艺了得,连灶台、锅具、调料都是自己按最顺手的方式打造的。

这种软硬件高度一体化的好处是,系统反应快,协同性好,发现问题后可以迅速从根源上进行修改和升级,迭代速度非常快。

相比之下,其他很多车企走的是一条不同的路,可以称之为“集成创新”路线。

也就是说,它们更像一个资源整合者,智能驾驶系统的芯片可能来自一家供应商,毫米波雷达来自另一家,摄像头又是别家的,最后再由一家技术方案公司把这些硬件整合起来,配上一套算法。

这种模式在发展的初期可以快速让产品上市,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各个部件之间并非天生就为彼此设计的,协同工作时可能会有延迟或者不匹配的问题。

这就好比组装一台电脑,虽然用的都是名牌的CPU和显卡,但如果主板和系统优化得不好,玩大型游戏的时候还是会卡顿。

此外,国内很多品牌,特别是新势力,在技术路线上更倚重“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

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在有高精地图覆盖的城市路段,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精度非常高,体验很好。

但它的短板在于,一旦到了没有高精地图覆盖的区域,或者像这次测试中遇到地图上没有的临时障碍物,系统就可能变得过度依赖其他传感器,如果算法不够强大,就容易出错。

懂车帝测试36款新能源车,特斯拉夺冠,其他品牌全军覆没-有驾

懂车帝这次的测试,恰恰就集中考验了车辆在没有高精地图支持下的“临场反应能力”,这正好是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他技术路线的薄弱环节。

当然,事情也有另一面。

测试结果公布后,一些车企的负责人也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质疑。

比如,有人就提出,测试时车辆的一些基础安全功能,比如AEB,也就是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AEB可以看作是车辆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它通常独立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工作,在即将发生碰撞时会自动刹车。

如果测试时为了突出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而关闭了AEB,那这个结果就不能完全代表车辆的整体安全水平。

还有人指出,车辆的软件版本也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新能源汽车的系统更新换代很快,可能上个月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月通过一次在线升级(OTA)就修复了。

如果测试用的不是最新的软件版本,那结果的参考价值就要打个折扣。

这些争议的存在,也说明了智能驾驶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绝对权威的评测标准,任何一次测试都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最终的判决。

那么,抛开这些争议,这次事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懂车帝测试36款新能源车,特斯拉夺冠,其他品牌全军覆没-有驾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对所谓的“智能驾驶”有了一个更清醒、更理性的认识。

它提醒我们,目前市面上任何车辆宣传的L2、L2+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本质上都还只是“辅助驾驶”,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减轻驾驶负担,提高行车舒适性,但绝对不能替代驾驶员。

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路况要自己观察,责任要自己承担,这个基本原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因此,我们在选购车辆时,不能再被广告里那些“解放双手双脚”的宣传语冲昏头脑。

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去试驾,而且不是简单地在市区里开一圈,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去体验它的辅助驾驶功能。

比如,在车流中试试它的自动跟车是否平顺,前方车辆急刹车时它的反应够不够快;在高速上试试它的车道保持功能是否稳定,遇到大车从旁边经过时会不会“发飘”。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知道这套系统是真智能,还是“人工智障”。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次让众多国产品牌“集体丢脸”的测试,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它就像一次突击大考,虽然成绩单不好看,但却暴露了真实存在的问题。

这无疑会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从表面的营销、从堆砌“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上,转移到智能驾驶、主动安全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来。

中国的汽车企业向来不缺学习能力和追赶的劲头。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这本身就是我们训练智能驾驶算法得天独厚的“练兵场”。

一次测试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差距,或者看到了差距还沉迷于自我吹嘘。

相信经过这次风波,我们的汽车品牌会更加脚踏实地,奋起直追。

而这场激烈的技术竞赛,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位消费者,因为我们将能用上更安全、更可靠、也更聪明的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