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轮胎企业,低调地存在于每一段公路与每个转角,但在全球市场,说出口的话并没有太多人听。虽说中国一年产出两千五百万辆乘用车,马路上汽车轰鸣,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但轮胎这行业的“门面担当”,却总是落在外国人的手上。头部品牌稳占天时地利,国产?有点像自家老邻居,不被人当回事,也难怪有些扎心。
不过谁又能说清,难道国产轮胎真的就只能当个看客?路面飞驰的豪车,真就装不起中国制造?这问题摆在这里,大家心里其实都打过转,甚至有人会琢磨,是不是骨子里对国产还是有点嫌弃?总觉得那些洋品牌才撑得起“身价”,可是,真是这样么?
国产轮胎的起步,是要晚得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品牌的广告铺天盖地,技术标准卡得死死的,连商标都讲究得不行。轮胎这玩意儿,看似朴实无华,其实背后的科学和工程门槛又高得离谱。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这些字母背后是工厂流水线、橡胶配比、研发团队,每一个环节拉开差距。
等国产品牌缓过神来,外资品牌早已打下根基,那时候中国轮胎厂子们最大的强项其实只有一个:便宜,结实,耐用。但低价不是不能活,主流的车队、工程用车、卡车司机,要的就是能抗造、能多跑几千公里不闹脾气的轮胎。可乘用车市场不一样,谁不想给面子?在亲朋面前亮出大牌子,多少有点虚荣。
这个时候国产轮胎企业的策略就是隐忍,等机会。多年下来,企业们没有大肆造势,更偏爱用“物美价廉”作为标签,最终活成了“踏实人设”。时间一长,大家认知里,国产就是低端,适合能将就就将就的阶段,那些对驾驶体验有追求的消费者,只能绕行。
但市场是奇怪的东西,有需求才会有未来。也许早些年国产技术确实跟不上,国外品牌玩的是配方升级、层层测试、宣传套路,说什么高性能舒适静音,那架势明摆着要服务高端消费者。国产轮胎的单价,平均也就三四百块,大品牌大几千——两者之间差了几倍。问题来了,有多少人愿意为一个“牌子”多花这么多钱?
人类的心理,总带点奇妙的从众。全球“洋货信仰”刷了几十年,在国产轮胎刚刚长牙的年代,就被贴上“不够档次”标签。人人嘴上说省钱重要,真到关键时刻,身份、面子、社交逻辑就要参与裁决。“这轮胎哪国的?”一句话,能让一桌人心里悄悄比较半天。
而你要说国产没努力,也不准确。像山东玲珑轮胎、赛轮、中策橡胶这些企业,工厂扩了又扩,专利也申请得密密麻麻。2019年到2022年,像中策橡胶的营收从两百多亿涨到三百多亿,还在涨。赛轮的“做好一条好轮胎”也不是白喊的,瞄着海外市场一路开疆拓土。国内不少中高端车型也开始选用自家品牌的轮胎,哪怕是入门级,只要能节省成本,谁不愿意呢?
可市场不是只有数字和成本,更多的还是人心。的确有数据支撑说国产轮胎的耐久性、静音效果、操控性能进步飞快。有网络试驾评测提到过某些国产品牌的加速度表现同级甚至超越入门洋货,这样的新闻出来,有人一本正经道“国货终将崛起”,可也有人冷嘲热讽,“便宜没好货”。
有时候,厂家的自我定位也是个迷。国外品牌看准了“高端领导者”标签,铺广告、签明星、体育赛事全面撒网,让人心里认了帐。而国内企业想的是“让利给用户”,定价低又不爱宣传,车辆出厂那一刻没人特意强调这轮胎有多牛,,等到了消费者换轮胎,行业里的规则就是:高端替换更值钱,所以4S店自然乐得推荐外国大牌。
曾有个上海的车主说,维修时本来想体验下某国产品牌新轮胎,最后还是糊里糊涂买了原装进口。售后店给的理由很多:技术成熟、老板用的也是这个、以前爆胎率低。你琢磨下,技术成熟和老板使用,还是在讲面子,那国产品牌倒成了预算紧张时的选择,难说这不是偏见。
当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随着竞争加剧,洋品牌也不得不“接地气”降价。米其林、邓禄普这些品牌的入门款可以做到400元一条,和国产价格一比,国产厂家的定价优势也不那么突出。对消费者来说,100块的价差换一个“更有面子”的标,谁心里没点抉择?但话也不能说得太满,便宜的米其林还不是米其林,不一样的。
反过来说,国产厂家的问题也明摆着。低调,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吗?宣传薄弱、用户口碑裂变慢,研发的故事说不出口,只会闷头做,用户怎么可能知道你有多好?好产品如果不被人发现,光靠“口碑相传”远远不够,再好也只是自娱自乐。
行业本来就讲究利益链。车企和轮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决定出厂标配,谁能打通进入整车厂,谁就是赢家。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几十年,早已入局汽车巨头的供应链闭环,国产厂商打进去只怕没这么容易。可又有谁想过,如果国产轮胎加大对整车品牌的“合作投资”,铺推产品优势,是不是能拉动市场迷思?
不过也不是没有出路。国产品牌其实早就在做全球化,比如玲珑布局国外工厂、赛轮出口非洲、中策橡胶在东南亚的扩展。从行业协会公示的出口数据看,中国轮胎出口量在2023年同比增长了12.3%。销量在涨,这说明市场逐步认可是事实。可你说国产超越了吗?不好说。
售后服务这件事上,国产厂商最近也在下苦功——质保延长、免费检测、鼓励会员制——其实不少服务体验比洋品牌还扎实。可要是问起媒体和车友圈,讨论的还是材料配方、可靠性数据,突然间又觉得无力。
每年中国有近九千万条轮胎销往世界各地。生产线日夜不息,橡胶和钢丝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可高端车主测速的那句老话还在:“高端,我还是选米其林。”国产的技术就一定不济么?也许只是没讲好自己的故事。
支持国产品牌,是出于理性,还是情感,还是社交需求?难有标准答案。企业们在努力,一茬又一茬年轻人愿意试水,线上线下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也有人坚持自己的选择。“国产轮胎赶英超美,那是幻想。”可三年后,口风变了,换了一台新能源车,结果发现原配就是国产轮胎,开着也没什么不妥。
所以啊,一条轮胎,并不能定义全部。说到底,国产、进口,选择权终归还是留给用户。国产轮胎离“全球领袖”还有多远,没有人说得准,但一步步总没错,能跑能磨耐用,钱袋子和面子兼顾,不是两全其美么。
如果说中国轮胎行业的进步是否值得骄傲,有时是,也有时不是。每一次轮胎更换、本地工人的汗水,都是产业链进化的实证,只是被包装、被消费端、被品牌形象割裂,人们只记得“那个轮胎”,忘记了背后的积累。
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该盲目自信。轮胎一圈圈转个不停,中国制造与世界同行,分工协作中争得一席之地,真的不必争论到底孰高孰低,未来还长,路也还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