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SUV,这匹混动赛道上的黑马,近来风头无两。理想L6四月销量破万,荣登榜首,着实耀眼。Nappa真皮、铂金音响、四屏交互……配置琳琅满目,1390km的综合续航更是傲视群雄。这对于深受里程焦虑困扰,却又渴望体验电动车驾驶乐趣的家庭用户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然而,繁华之下,暗流涌动。这“可油可电”的模式,看似完美,实则掩盖了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本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增程式电动车试图兼顾油车和电车的优势,最终却落得个“两头不靠”。理想L6纯电续航仅212km,长途出行依然依赖燃油,与燃油车相比,不过是多了一套复杂的增程系统,徒增成本和故障风险。
诚然,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当下,增程式电动车的确缓解了部分用户的里程焦虑。但这种缓解,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正如《庄子·逍遥游》所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增程式技术,或许只是新能源发展历程中的一根“枝条”,一个“鼠腹”,而非长久之计。
与其说增程式是未来,不如说它更像是新能源时代的一座“浮桥”。它连接着燃油车的“此岸”和纯电动车的“彼岸”,却无法成为最终的目的地。试问,当充电网络日益完善,电池技术不断突破,纯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速度都能满足用户需求时,这烧油发电的增程式,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20-50万的价格区间,更是令人咋舌。这并非普通家庭能够轻松承担的“绿色出行”成本。与其说这是在为用户提供便利,不如说是在收割“尝鲜”的智商税。这高昂的售价,究竟有多少源于技术研发,又有多少是品牌溢价?恐怕只有厂商自己心里清楚。
并非一味唱衰增程式技术,只是想提醒消费者,莫被这华丽的外表和商家的宣传所迷惑。理性看待,审慎选择。与其追逐这昙花一现的“过渡方案”,不如耐心等待,静待纯电动技术的真正成熟。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真正清洁、高效、便捷的出行时代。希望车企能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上,而不是把消费者当作“试验田”,用高价换取市场份额。毕竟,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而非满足资本的贪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