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发布,行业风向悄然变了
谁说做汽车只拼马力、拼销量,现在这个行当翻开新篇章,重头戏全在“更聪明”和“更能干”这两个词上。最近,国家发布了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和之前公布的2023年版本一比,今年的新方案主打两个味道:智能化和数字化,另外还雷厉风行地开始整顿内卷,给车圈立规矩。
这次的目标不再只是“保持行业运行合理区间”,而是升级成“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说白了,过去三年我们汽车行业就是一头埋着脑袋猛往前冲,今天开始要收拾一下精神,不光看跑得多快,还得看跑得好不好。降价内战?比低价砍价?搞那些虚头八脑的宣传?对不起,这一波官方明确说“不”了。
最大的变化是对智能化的执着追求。以前买车要问省油不省油,结实不结实。现在得再问一句:它有智能驾驶吗?会自己上路吗?对此,这份工作方案直接点名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像L3级自动驾驶这样的技术,有条件下也要批准上路。以后,“解放双手,自动驾驶”可能真的不只是段子,而是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新日常。
而智能化也不是孤军作战,还带着数字化一块齐头并进。方案说得特别细:不光是让车更智能,还要让造车的每道工序都动用人工智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都得用上大数据、大脑袋,追求的是效率和精度的极致。再不改变玩法,只靠老办法吃老本,未来肯定没戏。
为了让行业更专业、更有“服务意识”,政策专门提到要健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专门培育出一批服务汽车数字化升级的“专家户”。老一批修车师傅得忙着学习新手艺,码农、算法工程师要跟机械工人肩并肩,谁能玩好数据和代码,谁就有话语权。
让人拍手叫好的还有针对汽车圈“内卷”的纠偏力度。这次方案可是把规范竞争秩序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一堆过去“野路子”的做法,比如拖账期、乱宣传、拉踩竞争对手,今后全都要收敛。好多业内人早说:“拼价格玩不起了,车圈需要更健康的竞争氛围。”这下,官方亲自下场,把规则明明白白摆出来,谁敢捣乱就别怪被重点“关照”了。
行业升级,车企们的心思也得跟着转。从各地造车工厂到品牌4S店,现在都盯上了“软件定义汽车”这条路。大家一边刷智能化大屏、一边攒研发。连展厅里的销售小哥都得弄明白,自动驾驶和“人车路云一体化”是怎么回事。不然,光知道配置、价钱这一套,拐个弯儿就被客户问住了。
新政策还特别说到试点“人车路云一体化”。表面上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把人开车、汽车运转、路面设施、云端数据平台这几块儿串联起来。这样以后车可以和红绿灯说话,和路边摄像头打招呼,谁前面出了状况后台就第一时间提醒司机,车不再是一辆孤立无援的铁疙瘩,通的是整条路的“任督二脉”。
所有这些措施的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要“由大到强”,甩掉简单规模扩张的旧路子,重点磨炼真功夫。你想靠堆量、拼营销、搞谁都低价那一套乱局,走不通了;想异军突起,必须拼脑子、拼数据、下真力气。每一个环节都用上智能和科技,行业格局还能不变天?
但要说这条智能化、数字化的路线好不好走,也得说两句实话。第一,自动驾驶现在牌照、法规、测试全得跟上,不是一纸令下就能遍地开花。比如L3级,光有技术还得城市敢放、老百姓敢用。技术上风风火火,现实里免不了磕磕碰碰。业内老手都说,别光看新闻热闹,真到量产、推广,考验才刚开始。
第二,智能化和数字化说到底得靠硬碰硬的研发投入。中国汽车品牌这些年越追越紧,但高端智能驾驶、车载芯片,核心算法这些,真不是一蹴而就。国内造车新势力谁也不敢说“都能自己搞定”。更别提自家员工也得重新学本事,技术一天天在升级,昨天刚会的东西隔夜就过时。但如果谁能咬牙坚持攻关,甩开一票对手就不是梦。
新的方案还提到了“培育专业化服务商”。这下不仅仅是大车企风光,搞后市场、软件外包、数字平台的中小玩家也来机会了。以前闷头造车没市场现在有出路,各种智能化配件、系统集成、数据平台服务商,往后产业链条只会越拉越长。有本事的都能在汽车这口大锅里分上一杯羹。
当然,整顿“内卷”这盘棋也让不少车企松了口气。谁都知道,卷啊卷今年卷到地板去了。降价一波接一波,宣传靠嘴炮,贬低同行的广告隔三差五就蹦出来。现在明确规定,账期、宣传、竞争都得按章来办,车圈有规矩客户也安心,企业不用光想着内耗也能发力干正事。
普通消费者其实是这波升级换挡的最大受益者。以后买车选车,考虑的不再只有价格,服务、智能、用车体验都能查得清清楚楚。谁能把技术做到家,把服务做到位,谁能赢到最后。老百姓也没啥心理负担,毕竟谁都喜欢更聪明、更便捷、更实用的车。
各地政府也在政策出来后迅速响应。有的地方已经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示范区,搭建自动驾驶测试场地;有的抓紧出台数字化转型补贴,鼓励本地车企拥抱高科技。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则跑去和车企合作,边做课题边磨产品,把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打实落到地上。
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好比一帮老兵突然要开始玩新规则。靠蛮力冲锋的日子过去了,现在谁会用“巧劲”,谁就能更上一层楼。车企之间虽然还是你追我赶,但赛道变得更宽了——技术、服务、产业链,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机会冒出“黑马”。
其实回头看看,近几年国产汽车崛起也不是一天两天。从合资品牌压着打,到新势力领衔创新,技术突破、品牌升级,行业累积一身本事。只是眼下新拐点来了,考验的不只是卷不卷,而是谁能抓住智能化、数字化这拨趋势,攀上更高的产业台阶。
这次方案的发布,其实释放了一个很直接的信号——“野蛮生长”的阶段基本结束,“精耕细作”的周期到来了。以前无序扩张、电商抢流量、主播卖车这些花活都得让位给踏实做研发的本事,行业要给老百姓带来真正可靠、好用的新体验,否则就随时被淘汰。
总的说来,这一轮政策叫停了无底线的价格战,鼓励车企科技创新,要求造车流程更智能高效,产业链条更数字化、专业化。监管也更严格了,谁搞不正当竞争、谁乱来,就别怪被敲警钟。各大车企要么快速升级要么被拍在沙滩上,再想靠老办法混日子,纯属自讨没趣。
可以说,这轮汽车行业升级,是一道硬核的门槛,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谁能站对风口,谁就能引领新潮流;谁被惯性拖住,谁就甘当看客。毕竟时代发展浪潮面前,船小好调头,船大也得赶紧换帆。
中国汽车行业正走在一个崭新的路口。智能化、数字化这两个词儿不只是热闹的口号,而是真正决定未来车市风向的分水岭。谁能在巨变中练成真本事,谁就有机会笑到最后。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