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制造业的重要阵地重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着城市的工业根基。
其中,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表现亮眼,过去两年,重庆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是跃居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
走进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仿佛踏入未来工业的世界。800余台智能化设备紧密协同,1400余台工业机器人精准操作,420余台智能AGV物流车有序穿梭。
每隔53秒,一辆新车便下线,25个应用场景、70多个工位的AI视觉检测系统,为新车品质全程护航。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经理吴克志介绍,设备全部联网,指令通过数字化系统下发,设备维护人员转变为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机台长负责设备高效运行。
像毕业于长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魏松这样的机台长,需具备智能设备驾驭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体力。
生产线升级的同时,产品也在快速迭代。长安汽车全系车型实现100%智能网联,飞行汽车项目也即将试飞。
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汽车产业人才需求从传统的机械工程、汽车设计,转向掌握软件、算法、自动驾驶、AI、电子等跨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超百万,智驾工程师供需比仅0.38。以长安汽车为例,企业已制定2026届校招计划,将增加智能化、新能源、软件等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招聘规模预计提升30%以上,拓展20所以上相关专业高校。
长安汽车的转型,是整个重庆乃至中国汽车产业链升级的缩影。如何精准培养匹配企业需求的“数智”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实效,成为关键。
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的实训中心,宛如一个微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基地。
四代智能网联汽车皆由师生自主研发,从校园内部自动驾驶车型到依托长安汽车开源数据开发的最新车型,让学生了解产业技术迭代,提供实战学习平台。
该学院院长叶勇表示,以企业真实案例培养,让学生感受一线项目,使知识点储备贴合企业需求,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去年,学校对相关专业进行战略重组,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重构知识结构。
针对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学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专业群,对标前沿技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职业岗位模块”;适应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设“职业拓展模块”,打破专业壁垒,支持学生自主定制学习路径,实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校长聂强举例,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车路云网,设微专业模块,让学生交叉融合学科,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学校还与长安汽车合作试点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让学生参与真实产业项目。
在长安汽车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学生深度参与新车型自动化测试。学生何乐表示,半年实习学到更多产业实际技能。长安汽车工程师蔡渝东认为,让学生提前贴合产业端,明确产业需求。
目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多家头部汽车企业建立深度产教融合机制,合作从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延伸至真实产业项目和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