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吉利,或许略显沉重,却也颇为贴切。
遥想当年,咱老百姓能开上吉利,那可是倍儿有面儿的事儿。那时候,吉利在咱老百姓心里,那可是自主品牌的翘楚。可现在呢?电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比亚迪、蔚来、小鹏,哪个不是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怕是要被卷入历史的洪流。
最近,吉利祭出大动作,直接把极氪“打包”了。为啥这般雷厉风行?吉利自个儿也说了,时不我待,市场不宥。这话听着,颇有几分破釜沉舟的意味。
事情原委是这般,5月15号,吉利召开了发布会,主题定为“一个吉利”战略融汇。会上,高管们就人事更迭的情况作了说明,着重剖析了吉利与极氪为何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整合。吉利汽车的桂生悦摆出了三条理由,效能、锱铢、时局。效能滞缓,沟通成本飙升;内部各自为战,收效甚微;时局紧迫,市场不容懈怠。说白了,就是想更快、更省、更强。
吉利控股集团的李东辉也表态了,融汇之后,一年能节省数十亿的研发经费,采买方面也能省下巨额资金。人力、财务、法务也能大幅缩减开支。听上去,是铁了心要精兵简政,提质增效。
此事,往小了说,是吉利内部的战略调整;往大了说,是中国汽车行业竞逐酣烈的一个切面。
何出此言?诸位细想,现在的新能源车市,简直就是“诸神之战”。特斯拉挥舞着降价的利刃,比亚迪紧随其后,蔚来、小鹏也在铆足了劲儿推陈出新。稍稍懈怠,便会被无情地抛诸身后。
此等阋墙之祸,并非吉利一家独有。君不见,长城汽车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推出五花八门的子品牌。还有奇瑞汽车,亦在努力摆脱“廉价”的标签,向高端化方向踔厉奋发。
举个栗子,我一朋友去年购入某品牌的电动车,当时还觉着捡了个大便宜。结果今年一看,新款横空出世,价格更实惠,配置更炸裂,他悔得直拍大腿。这便是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也跟着惴惴不安。
实则,这等融汇,于我等而言,早已司空见惯。早些年,通用汽车也曾如法炮制,将旗下的品牌进行整合,剔除一些不盈利的业务,将资源倾注于核心品牌。目的,无非是为了提升效能,降低成本,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然而,融汇并非点石成金的妙手。倘若只是简单地将两家公司合并,而未能在流程优化、效能提升上下足功夫,那效果恐怕会差强人意。正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俗语,人多了,反而容易掣肘。
是以,吉利此番融汇,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地打破部门间的藩篱,实现资源共享,聚沙成塔。能否真正地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与创新之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当然,我等亦衷心期盼吉利能够旗开得胜。毕竟,吉利也算是自主汽车的一面旗帜,它的成败,也牵系着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走向。
言归正传,这场融汇,于我等升斗小民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意味着,未来我们可以购入更物美价廉的吉利汽车。或许意味着,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上一层楼。
但,亦可能意味着,一些小品牌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竞争愈发惨烈。
无论如何,我等都希冀中国汽车行业能够蒸蒸日上,真正地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这不仅仅是吉利一家的梦想,亦是我等炎黄子孙的共同期冀。
故而,对于吉利此番融汇,我等不妨多一些期待,多一些扶持。毕竟,时不我待,市场不宥,我等亦无理由作壁上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