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那会儿,跟老赵唠嗑,他突然冒出来一句,吴佩说,春节前后又有台车长得像法拉利出来了。我心想,啥?又来?老赵说,孙少军还跟着拍了一句,这说明大家还是挺认可那个外观的。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暗搓搓的奔驰或者奥迪啥车型,毕竟大家都想搞点跑车味儿,毕竟开个宝马M也不算特别拉风。但再一想,吴佩跟孙少军这么说,明显指的是国产车,毕竟谁会拿国外超跑和国产自主车比较呢?反倒更像是在说,那些拿法拉利设计做灵感的国产车。
我有点印象,去年有个新车出来,确实胸有成竹地借鉴了法拉利的设计元素,尤其是尾灯和前脸轮廓,方正但又有点假超跑的调调。价格倒是跌落到20万左右,性价比倒是还行,但那种设计是实打实借鉴而不是纯原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春节档后,有个小厂家确实推了个法拉利范儿的车,销量虽然没官方数据,但朋友圈里不少人拍照,这两个月还挺热乎,估算卖了差不多1500台左右(样本少,怕夸张)。但能不能持久还得看供应链和渠道是不是能跟得上,这车发动机是进口日本货,变速箱是国产4AT,肯定省不了工序繁琐和成本叠加的麻烦。
供应链这一块,你得知道,拿法拉利的外观设计抄一抄不算啥,难的是要保证研发流程严谨。从前我参与研发时候,设计定了,供应链那边物料、工艺、成本、供应商关系都得匹配,处理不好,很可能就延期或者质量问题不断。更别说把超跑外观放在低成本车上,供应商压力山大,渠道推广还得配合,客户满意度也是个大问题。
我曾经自己也被类似车忽悠过,第一眼感觉挺炫,第二天开着堵车就没那么激动了。朋友开了俩月吐槽:这车外观贴着法拉利,功能还不如我上个时代的两驱。厂商这边就太敢玩概念了,毕竟用户买车要的,实用还得过硬,光花哨没用。
话说回来,孙少军那句话其实没错,「大家认可的外观」就是个信号。说明国产车中颜值上提升的方向是对的,有潜力,有市场期待。只是咋把颜值和整车品质以及用户体验绑一起,还得考量。你说是不?
对比一波,我手头正巧有两部同价位电动车,一部颜值清爽,就是那个法拉利风格的,另一部更内敛,设计稳重。结果第一车用户反馈的保养成本,估算比第二车高2成以上,电池和电控系统稳定性也稍低,说到底颜值和技术储备、供应链成熟度没法比。
其实整个产业链挺复杂的。你想,研发就像盖房子,外观是门面和装修,研发工程是结构和供电线路,供应链就是建材工人和材料供应。再好的设计没好材料和工人,盖出来的房子也别想稳当。厂商经常高估了颜值带来的溢价空间,供应链不跟上,用户用着心烦,最后口碑也跟着崩。
这说法有点大,先收回来。颜值吸引眼球没错,能帮品牌启动销售阶段,但过度依赖颜值且忽略供应链和技术深度,可能是短板。就像那车我朋友说的:看着挺不错,开起来跟普通紧凑型差别不大,晚上车灯照明也差强人意。技术和体验才是长远的竞争力。
小跑题,我忽然想到,法拉利设计到底能借鉴多少?我猜测(没细想过),本质上这些国产品牌借鉴的多是造型的比例和细节设计,比如尾翼形状和引擎盖线条,而核心动力系统和轻量化材料,是不可能照搬的——没那个研发预算和供应链实力。你觉得呢?
说回来,中国市场的用户心理也有趣。一线城市买法拉利少,买能看起来像法拉利的车倒不少,某种意义上是身份和品位的表达,哪怕成本低不少。前几天我跟一个4S店销售聊,他说:顾客要的就是感觉自己开的是特别的东西,那个‘像法拉利’的卖点确实挺有号召力。
我算了笔粗心算了一下,这车百公里成本(油电混合模式,估算)大概是9升油油耗的换算,加上日常维护约合15元每公里,这比同期纯电车贵不少。毕竟供应链环节多,备件不如大品牌常见,这笔账买车人可能没太注意。用户体验和养护成本,有时比那帅气的外观更扎心。
顺带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春节那阵朋友圈里那波法拉利像的车主自拍,大家脸上笑得挺开,讨论很热烈,但从评论看,有超过30%人提到了后期维修贵和配件难的问题。这样的比例,说实话挺值得玩味。
你觉得这种外观借鉴玩法,能撑多久?是行业创新还是真正买单的只有颜值?这车到底能不能让用户开心到买单后?我这还真挺好奇的,大家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