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名爵(MG)汽车在发布新款MG4 EV的时候大致确认了产品价格范围,也就是对标比亚迪海豚,最终售价可能会在8~12万元区间。在有了这个参考之后,笔者看到了一系列针对这款车和MG品牌的恶评;其中不乏完全不依据产品参数的评论,而是直接针对产品和品牌的主观恶评,比如“什么垃圾品牌也敢如何如何”等等。
实事求是的看待这款车,其产品竞争力是足够强的。
首先其达到紧凑级两厢车的尺寸标准,空间相较于同价位小型车而言是有一定优势的;其次全系标配的120kW电动机也保证了性能;再次则是437公里和537公里的续航里程也具有一定优势。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不基于客观事实的恶评呢?
有些观点认为是明确了对标车型从而引起竞品粉丝的不满,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上汽名爵正在做一件“破局”的事情,抑或者用“掀桌子”来评价,因其给高配版本用了半固态电池,这一设定“得罪”的可不是三五家企业。
5%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有一定颠覆性。
全固态电池是不用一点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目前还没有量产装车的应用;主流新能源汽车目前基本都在用纯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中、低端车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高端车则以各类三元锂电池为主,只有上汽旗下的部分车辆用半固态电池,不过也主要用于高端车。
可是MG4 EV是一款10万级的车,此次给高配版用半固态电池是一次突破。
众所周知,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缺点是制造成本过高;优点则是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其中安全性能相较于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是有大幅理论领先优势的,任谁也无法否认。
所以这款车真正的竞争力不单纯是价格、空间、动力或尚未确定的配置,而是动力电池;这种液态电解质仅有5%的半固态电池,应当能做到新国标要求的不起火、不爆炸,其一旦投入市场的用户反馈可能会相当积极。
反之,其余使用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车辆都有可能失去一定量的订单。
上汽名爵此次是“棍扫一大片”的操作,遭遇如潮般的恶评自然不足为奇。
MG品牌真的不行吗?
名爵MG汽车算是自主品牌,但并非自创品牌;该品牌是英国汽车品牌,并且是专攻跑车的品牌,其一度拥有全球成员最多的跑车俱乐部,MG甚至成为跑车的代名词。然而英国汽车品牌定位除MINI以外都很高,都有“高处不胜寒”的味道;可以说没有主流车的产品线,这些品牌与所属车企都是经营不下去的。于是劳斯莱斯被宝马收购、宾利被大众收购、捷豹路虎被塔塔收购,MG一度被福特收购、后辗转到南汽、上汽合并南汽,最终成为上汽旗下的自主品牌。
该品牌在收购之后还打造过MG TF跑车,只是后期就开始造轿车和SUV了。
转型造普通乘用车的阶段里,该品牌一度有相当不错的销量表现;与上汽另一自主品牌荣威整体表现相当,MG6一度是全国知名的畅销车。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MG和荣威在插电混动汽车的技术赛道上走偏了;在这个阶段里的品牌销量出现了波动;后续又在营销方面栽了几个跟头,以至于品牌评价和销量都有所下滑。
不过现在的名爵汽车有了很大变化,营销方面不再张扬,技术方面更有看点。
至于其之前的问题已经可以翻篇了。
任何汽车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沉浮,MG品牌没有做过太出格的事情;可以说相较于现阶段的某些新势力汽车品牌而言,该品牌的营销思路和产品规划都要成熟许多。所以现在需要关注的是MG4 EV的最终售价,以及半固态电池应用于哪些版本;以及品牌方最终能给出半固态电池怎样的保证,这才是重中之重。
其次则是半固态电池下一阶段会应用于哪些其他的车辆,如果上汽名爵能够把这种动力电池下沉到所有中端车和主流车上使用,那么不排除名爵品牌能够轻松实现销量的逆袭;届时荣威品牌也有可能同步发力。
笔者认为荣威和名爵可以考虑重塑产品线,率先复产荣威750这样的经典车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