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冰火两重天:长安领跑,一汽北汽亟待破局

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加速洗牌,国有车企的自主品牌发展呈现显著分化。综合销量、技术布局及转型成效来看,长安汽车凭借全面的自主创新和新能源战略成为“优等生”,而一汽集团和北汽集团则因转型滞后、依赖合资品牌等问题暂居末位。这一分化背后,折射出国企改革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

自主品牌领跑者:长安汽车的全面突围

长安汽车是国有车企中自主品牌发展的标杆。2024年,其自主品牌销量达223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83%,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2.4%至73万辆,海外市场销量也突破53万辆,同比增长47.9%。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1. 品牌矩阵清晰:通过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子品牌,覆盖中端、高端及智能化市场。例如,阿维塔凭借华为、宁德时代的技术加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冰火两重天:长安领跑,一汽北汽亟待破局-有驾

2. 技术自主化:长安在混动、纯电、氢能等多技术路线同步推进,并依托全球研发网络加速智能化突破,如2025年计划为2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城市NOA功能。

3. 去合资化:摆脱对合资品牌的依赖,自主品牌占比超60%,成为少数实现“自力更生”的国有车企。

相比之下,广汽集团和东风汽车虽在改革中取得进展,但尚未达到长安的高度。广汽埃安年销37.49万辆,传祺品牌增长乏力;东风岚图虽销量破万,但整体新能源渗透率仍低。

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冰火两重天:长安领跑,一汽北汽亟待破局-有驾

自主品牌掉队者:一汽与北汽的转型困境

一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发展长期依赖合资品牌输血。2024年,其整体销量320万辆中,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贡献77%,而自主品牌红旗虽增长17.4%至41.2万辆,但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10%,技术迭代缓慢。其核心问题包括:

新能源布局滞后:红旗品牌仍以燃油车为主,电动化产品缺乏竞争力;

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费效比仅为1.2%,远低于比亚迪的21.9%毛利率支撑的高强度投入。

北汽集团则陷入“低端化”泥潭。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仅18.1万辆,尽管同比增长22%,但主要依赖北京越野等小众市场,新能源品牌极狐年销不足5万辆,品牌溢价与技术积累薄弱。此外,北汽过度依赖合资品牌北京奔驰的利润输血,自主业务长期边缘化。

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冰火两重天:长安领跑,一汽北汽亟待破局-有驾

分化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未来挑战

1. 改革力度决定生死:长安、广汽等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如广汽“番禺行动”)和资源整合实现转型,而一汽、北汽改革步伐缓慢,管理层级复杂,决策效率低下。

2. 技术投入与市场敏感度:民营车企研发投入占比普遍高于国企(如比亚迪单季度研发超百亿元),且更擅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国有车企若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将难以在智能化时代立足。

3. 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东风与长安筹划合并,试图通过技术共享(如固态电池与华为智驾)和供应链整合提升竞争力,但如何平衡品牌定位与管理冲突仍是难题。

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冰火两重天:长安领跑,一汽北汽亟待破局-有驾

展望:破局需“刀刃向内”

国有车企若想重夺话语权,需从三方面发力:

加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总部职能从“战略管控”转向“运营统筹”,赋予一线更多决策权;

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在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合作;

重塑品牌价值:通过高端化(如红旗)或差异化(如岚图)打破“低端”标签,直面比亚迪、吉利等民企的竞争。

当前,国有车企的自主品牌发展已进入“淘汰赛”阶段,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方能在新能源时代赢得一席之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