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的土地最近像开了闸似的——2024年前五个月才卖2块宅地,到了下半年一下子冒出来14块。今年刚开年,更狠,直接甩出18宗宅地,加起来有一千多亩,全扎堆在8个核心片区里。这节奏,不像是随便卖地,倒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先看看这些地都落在哪些地方。海棠湾最显眼,一口气拿出338亩地,差不多是这次供地的三分之一。能拿到这儿地的,基本都是保利、华润这类大公司。就说保利海晏那片,容积率才1.2,旁边还有水系,以后建起来肯定是低密小区,住起来得舒服。
中心城区的两块地也有意思。海坡那块44亩的边角地,看着不大,楼面价却飙到2万1一平米,妥妥的“地王”潜力。临春那边更实在,101亩地里,73亩建商品房,27亩建安居房,一边满足改善需求,一边顾着刚需。
还有些地是跟着产业走的。中央商务区拿出235亩地,不过这里有个小争议——之前规划是商业,现在改成住宅了。华侨城拿下的那块地,以后到底是住宅为主还是兼顾商业,还得看看。梅村的69亩地交给国企开发,旁边还规划了48亩教育用地,明显是想先把配套做起来。崖州科技城的41亩地更直接,就是给保利、招商这些搞科技的企业员工建住房配套的。
想拿这些地可没容易。临春的地块就明说,得是百强房企,还得无偿配建一些设施。这门槛一设,小开发商基本只能看热闹。
开发模式也在变。海棠湾不只是盖房子,还得配医疗健康城,能承办赛事,总投资得超过100亿才行。半岭温泉那边,保利之前建的伴山瑧悦西侧,186亩地要连片开发,避免以前那种零散建设的毛病。还有些以前没开发完的地,比如东岸单元的商服用地,现在改成住宅,万华、华侨城这些老东家终于能盘活手里的地了。
不过政策和市场总有些拉扯。安居房就是个例子,这次18宗地只拿出1宗做安居房,占比才5.6%。全年计划也才190多亩,比去年少了两成多。好在临春的安居房定价1万7一平米,还是现房,想买的人不用太担心烂尾。
高端用地越来越多,海棠湾、半岭这些低容积率的地,以后都是豪宅。可抱坡那块22亩的小地,会不会没人要?这还真不好说。而且今年商品宅地供应比去年多了18%,达到1500多亩,创了五年新高,看来土地财政还是得靠这些地撑着。
大家都在赌2025年封关的红利。交通用地占了41%,近290公顷,路修好了,周边的地自然更值钱。方大看中医疗,还有企业盯着FE电动方程式赛事,都是想把产业和房子绑在一起,长期赚钱。
但风险也不能忽略。去年安居房只卖了52亩,今年计划却有190亩,能卖完吗?崖州科技城更悬,去年已经卖了145亩,今年又加41亩,万一企业员工没多,房子可能就空着了。
说到底,三亚的土地买卖早就不是零散卖地了。就像海棠湾那430亩地,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房子和产业配套一起建。这或许就是自贸港该有的样子——土地供应得和产业发展咬得紧一点,不然光盖房子没人住,可不行。
全部评论 (0)